|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绪论 | 第11-22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 1.1.1 “5.12”汶川地震概况 | 第11页 |
| 1.1.2 地震“人口损失”和再生育政策出台 | 第11-12页 |
| 1.1.3 再生育家庭基本情况和面临的困境 | 第12-13页 |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3-14页 |
| 1.2.1 现实层面:探讨震后再生育家庭可持续发展模式 | 第13页 |
| 1.2.2 理论层面:探索重大灾后发生后“人口补偿”机制体系 | 第13-14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1.3.2 文献评述 | 第16-17页 |
| 1.4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第17-20页 |
| 1.4.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 1.4.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1.4.3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20-22页 |
| 1.5.1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 1.5.2 文章存在的不足 | 第21-22页 |
| 2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2-29页 |
| 2.1 基本人口学相关理论 | 第23-24页 |
| 2.1.1 人口生产理论 | 第23-24页 |
| 2.1.2 人口再生产理论 | 第24页 |
| 2.2 非常态人口学相关理论 | 第24-27页 |
| 2.2.1 灾害人口学理论 | 第24-25页 |
| 2.2.2 失独家庭理论 | 第25-26页 |
| 2.2.3 隔代家庭理论 | 第26-27页 |
| 2.3 干预性人口学相关理论 | 第27页 |
| 2.4 研究涉及概念外延的界定 | 第27-29页 |
| 2.4.1 人口再生育关怀 | 第27页 |
| 2.4.2 再生育家庭与再生育小孩 | 第27-28页 |
| 2.4.3 类隔代家庭 | 第28页 |
| 2.4.4 人口补偿 | 第28-29页 |
| 3 “5.12”震后人口损失数据清单与再生育诉求 | 第29-35页 |
| 3.1 区域基础人口损失数据清单 | 第29-33页 |
| 3.1.1 全国区域基础人口损失数据清单 | 第29-31页 |
| 3.1.2 调查区域基础人口损失数据清单 | 第31-33页 |
| 3.2 调查区域震后人口再生育诉求 | 第33-35页 |
| 4 “再生育家庭”可持续发展宏观现状调查 | 第35-49页 |
| 4.1 调查区域选择 | 第35页 |
| 4.2 再生育小孩健康现状调查分析 | 第35-38页 |
| 4.2.1 再生育小孩身体健康状况“稍差”分析 | 第36-37页 |
| 4.2.2 再生育小孩心理健康(活泼程度)分析 | 第37-38页 |
| 4.3 再生育小孩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 第38-41页 |
| 4.3.1 再生育父母受教育程度分析 | 第39-40页 |
| 4.3.2 再生育父母对小孩的教育理念分析 | 第40-41页 |
| 4.4 再生育家庭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 第41-45页 |
| 4.4.1 再生育父母劳动力及健康状况 | 第42-43页 |
| 4.4.2 再生育家庭收入和支出 | 第43-44页 |
| 4.4.3 再生育家庭社会保障 | 第44-45页 |
| 4.5 “再生育家庭”个体访谈典型案例 | 第45-49页 |
| 4.5.1 再生育家庭呈现“年龄×健康”双重问题 | 第45-46页 |
| 4.5.2 震后再生育家庭结构“新模式”问题 | 第46-47页 |
| 4.5.3 再生育家庭“抚养能力缺失”,可持续性减弱 | 第47-48页 |
| 4.5.4 再生育政策关怀下的“超生”问题 | 第48-49页 |
| 5 “再生育家庭”可持续发展微观机制研究 | 第49-59页 |
| 5.1 研究方法与模型 | 第49-50页 |
| 5.2 研究数据统计描述、变量定义 | 第50-52页 |
| 5.2.1 数据统计与描述 | 第50-51页 |
| 5.2.2 变量选择与定义 | 第51-52页 |
| 5.3 实证结果与机理分析 | 第52-57页 |
| 5.3.1 再生育小孩健康发展影响因素及机制 | 第52-54页 |
| 5.3.2 再生育小孩教育发展影响因素及机制 | 第54-55页 |
| 5.3.3 再生育家庭发展影响因素及机制 | 第55-57页 |
| 5.4 再生育家庭发展影响机制总结分析 | 第57-59页 |
| 6 基于宏观调查及微观机制研究的核心问题梳理 | 第59-63页 |
| 6.1 再生育家庭发展基本问题梳理 | 第59-60页 |
| 6.1.1 再生育家庭小孩健康问题 | 第59页 |
| 6.1.2 再生育家庭小孩教育问题 | 第59-60页 |
| 6.1.3 再生育家庭发展问题 | 第60页 |
| 6.2 家庭个体和家庭发展问题 | 第60-61页 |
| 6.3 国家和再生育家庭发展问题 | 第61-62页 |
| 6.4 社会(非)公益组织与再生育家庭发展的问题 | 第62-63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3-77页 |
| 7.1 “类隔代家庭”模式的提出与发展机制 | 第63-67页 |
| 7.1.1 “5.12”地震中“类隔代家庭”的出现与演变 | 第63-65页 |
| 7.1.2 灾后类隔代家庭特征及发展模式机制 | 第65-67页 |
| 7.2 “类隔代家庭”未来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 第67-71页 |
| 7.2.1 家庭主体—以“自我重建”为前提 | 第68页 |
| 7.2.2 国家政策—以“核心支持”为保障 | 第68-70页 |
| 7.2.3 社会力量—以“监督参与”为辅助 | 第70-71页 |
| 7.3 重大灾害后“人口补偿”机制体系 | 第71-77页 |
| 7.3.1 “人口补偿”理念的提出和实践 | 第71-74页 |
| 7.3.2 基于成长阶段轮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 第74-75页 |
| 7.3.3 基于社会学基础的教育可持续发展 | 第75页 |
| 7.3.4 基于“三位一体”的家庭可持续发展 | 第75-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 附录 | 第82-89页 |
| 致谢 | 第89-91页 |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