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2 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和脊髓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2.1 伤害性神经元 | 第18页 |
1.2.2 非伤害性神经元 | 第18页 |
1.2.3 外周神经损伤后神经元的可塑性 | 第18-19页 |
1.2.4 疼痛信息在脊髓背角的加工和传递 | 第19-20页 |
1.3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产生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 第20-27页 |
1.3.1 神经病理性疼痛概述 | 第20-21页 |
1.3.2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外周机制 | 第21-22页 |
1.3.3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中枢机制 | 第22页 |
1.3.4 神经病理性疼痛与小胶质细胞激活 | 第22-23页 |
1.3.5 神经病理性疼痛与钙离子电流 | 第23-24页 |
1.3.6 神经病理性疼痛与离子通道 | 第24-25页 |
1.3.7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 | 第25-27页 |
1.4 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和定量检测 | 第27-30页 |
1.4.1 神经损伤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 | 第27-29页 |
1.4.2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定量检测法 | 第29-30页 |
1.5 G蛋白门控内向整流钾离子(G protein-gated inwardly rectifying potassium,GIRK/Kir3)通道研究进展 | 第30-35页 |
1.5.1 GIRK通道概述 | 第30-31页 |
1.5.2 GIRK通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 | 第31-33页 |
1.5.3 中枢神经系统GIRK通道的研究 | 第33页 |
1.5.4 外周神经系统GIRK通道的研究 | 第33-34页 |
1.5.5 GIRK通道与疼痛感知和镇痛 | 第34页 |
1.5.6 GPCR-GIRK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 第34-35页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35-37页 |
1.6.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36-37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7-53页 |
2.1 引言 | 第37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37-42页 |
2.2.1 实验动物 | 第37页 |
2.2.2 抗体 | 第37-40页 |
2.2.3 引物和探针 | 第40-41页 |
2.2.4 其它实验试剂 | 第41-42页 |
2.2.5 实验仪器 | 第42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42-51页 |
2.3.1 qPCR实验 | 第42-43页 |
2.3.2 动物灌流实验和组织取材 | 第43-44页 |
2.3.3 冰冻组织切片制备 | 第44-45页 |
2.3.4 放射性同位素ISH实验 | 第45-48页 |
2.3.5 免疫组织化学实验 | 第48-49页 |
2.3.6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 | 第49-51页 |
2.4 定量分析 | 第51-52页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5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3章 GIRK通道在大鼠神经系统中的表达特性 | 第53-79页 |
3.1 引言 | 第53-54页 |
3.2 GIRK1在正常大鼠神经系统中的表达 | 第54-62页 |
3.2.1 GIRK1在正常大鼠DRG中的表达特性 | 第54-58页 |
3.2.2 GIRK1在正常大鼠脊髓中的表达特性 | 第58-62页 |
3.3 GIRK2在正常大鼠神经系统中的表达 | 第62-68页 |
3.3.1 GIRK2在正常大鼠DRG中的表达特性 | 第62-66页 |
3.3.2 GIRK2在正常大鼠脊髓中的表达特性 | 第66-68页 |
3.4 GIRK3在正常大鼠神经系统中的表达 | 第68-71页 |
3.4.1 GIRK3在正常大鼠DRG中的表达特性 | 第68-69页 |
3.4.2 GIRK3在正常大鼠脊髓中的表达特性 | 第69-71页 |
3.5 GIRK4在正常大鼠神经系统中的表达 | 第71-72页 |
3.6 GIRK通道在大鼠DRG中的表达分析 | 第72-73页 |
3.7 GIRK通道在大鼠脊髓中的表达分析 | 第73-75页 |
3.8 GIRK通道与GPCRs相互作用的分析 | 第75-77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4章 外周神经损伤对GIRK通道表达的调控 | 第79-99页 |
4.1 引言 | 第79页 |
4.2 大鼠坐骨神经离断模型的建立 | 第79-82页 |
4.2.1 坐骨神经离断手术 | 第79-81页 |
4.2.2 模型验证 | 第81-82页 |
4.3 外周神经损伤对GIRK1在大鼠DRG和脊髓中的表达调控 | 第82-86页 |
4.3.1 外周神经损伤对GIRK1在DRG中的表达调控 | 第82-84页 |
4.3.2 GIRK1与疼痛相关分子在损伤DRG中的共定位研究 | 第84-85页 |
4.3.3 外周神经损伤对GIRK1在脊髓背角中的表达调控 | 第85-86页 |
4.4 外周神经损伤对GIRK2在大鼠DRG和脊髓中的表达调控 | 第86-89页 |
4.4.1 外周神经损伤对GIRK2在DRG中的表达调控 | 第86-88页 |
4.4.2 GIRK2与疼痛相关分子在损伤DRG中的共定位研究 | 第88-89页 |
4.4.3 外周神经损伤对GIRK2在脊髓背角中的表达调控 | 第89页 |
4.5 外周神经损伤对GIRK3在大鼠DRG和脊髓中的表达调控 | 第89-92页 |
4.5.1 外周神经损伤对GIRK3在DRG中的表达调控 | 第89-90页 |
4.5.2 GIRK3与疼痛相关分子在损伤DRG中的共定位研究 | 第90-91页 |
4.5.3 外周神经损伤对GIRK3在脊髓背角中的表达调控 | 第91-92页 |
4.6 外周神经损伤对GIRK4在大鼠DRG和脊髓中的表达调控 | 第92-94页 |
4.6.1 外周神经损伤对GIRK4在DRG中的表达调控 | 第92-93页 |
4.6.2 外周神经损伤对GIRK4在脊髓背角中的表达调控 | 第93-94页 |
4.7 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分析与介绍 | 第94-95页 |
4.8 坐骨神经离断模型分析 | 第95-96页 |
4.9 外周神经损伤对GIRK通道亚单位表达调控的分析 | 第96页 |
4.10 外周神经损伤导致伤害性信号在脊髓背角神经元汇聚 | 第96-97页 |
4.11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第5章 GIRK通道亚单位的轴突转运 | 第99-117页 |
5.1 引言 | 第99页 |
5.2 大鼠坐骨神经结扎模型的建立 | 第99-101页 |
5.2.1 坐骨神经结扎手术 | 第99-100页 |
5.2.2 模型验证 | 第100-101页 |
5.3 大鼠脊髓背根神经切除模型的建立 | 第101-102页 |
5.3.1 脊髓背根神经切除手术 | 第101页 |
5.3.2 手术验证 | 第101-102页 |
5.4 GIRK1的轴突转运 | 第102-105页 |
5.4.1 GIRK1向中枢端的转运 | 第102-103页 |
5.4.2 GIRK1向外周端的转运 | 第103-104页 |
5.4.3 GIRK1在大鼠坐骨神经中的表达 | 第104页 |
5.4.4 GIRK1在大鼠后爪无毛皮肤中的表达 | 第104-105页 |
5.5 GIRK2的轴突转运 | 第105-108页 |
5.5.1 GIRK2向中枢端的转运 | 第105-106页 |
5.5.2 GIRK2向外周端的转运 | 第106-107页 |
5.5.3 GIRK2在大鼠坐骨神经中的表达 | 第107页 |
5.5.4 GIRK2在大鼠后爪无毛皮肤中的表达 | 第107-108页 |
5.6 GIRK3的轴突转运 | 第108-111页 |
5.6.1 GIRK3向中枢端的转运 | 第108-109页 |
5.6.2 GIRK3向外周端的转运 | 第109页 |
5.6.3 GIRK3在大鼠坐骨神经中的表达 | 第109-110页 |
5.6.4 GIRK3在大鼠后爪无毛皮肤中的表达 | 第110-111页 |
5.7 GIRK4的轴突转运 | 第111-113页 |
5.7.1 GIRK4向中枢端的转运 | 第111-112页 |
5.7.2 GIRK4在大鼠坐骨神经中的表达 | 第112-113页 |
5.7.3 GIRK4在大鼠后爪无毛皮肤中的表达 | 第113页 |
5.8 轴突转运分析 | 第113-115页 |
5.9 快速的顺行和逆行轴突转运分析 | 第115-116页 |
5.10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结论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37页 |
附录 | 第137-144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44-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
个人简历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