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框架论文

不同强柱弱梁级差系数对7度区空间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13页
1 绪论第13-19页
   ·结构抗震的基本思路第13页
   ·分析模型的对比第13-14页
   ·强柱弱梁级差系数第14页
   ·影响级差系数的因素第14-15页
   ·我国规范的梁柱级差系数规定第15-16页
   ·本文的研究背景第16页
   ·本文的主要内容第16-17页
   ·本文工作量第17-19页
2 OPENSEES 程序介绍第19-25页
   ·OPENSEES 程序概述第19页
   ·本文所用的模型的阐述第19-25页
     ·OPENSEES 程序中纤维模型的实现第19页
     ·OPENSEES 程序中柔度法的实现第19页
     ·材料的本构关系第19-25页
3 原始空间框架的设计第25-31页
   ·原始框架的设计方案第25页
   ·SAP2000 建模说明第25-27页
   ·内力计算第27-28页
   ·截面的配筋说明第28页
   ·其它框架的系数选取第28-31页
4 弹塑性分析的前期准备工作第31-41页
   ·建立弹塑性分析模型第31-34页
     ·模型参数的平均值第31-32页
     ·本构模型中混凝土参数第32页
     ·本构模型中的钢筋参数第32-33页
     ·构件的抗扭刚度取值第33页
     ·结构的荷载与质量第33-34页
     ·阻尼系数取值第34页
   ·地震波的输入与选波方法第34-37页
     ·双向地震波的输入第34-35页
     ·选波方法及本文采用的地震波第35页
     ·地震波参数第35-37页
   ·纤维截面的应力、应变输出第37页
   ·梁柱屈服的判断依据第37-39页
   ·本文采用的数值方法第39-41页
5 7度0.1g 区空间框架的弹塑性分析第41-105页
   ·空间框架性能的评价方法第41-43页
     ·有关编号的说明第41页
     ·空间框架抗震性能的评价方法第41-43页
   ·空间框架A1 在大震下的反应规律第43-58页
     ·顶点位移反应规律第43-45页
     ·层侧移、层间位移角反应规律第45-47页
     ·基底剪力-底层侧移滞回曲线第47-49页
     ·梁柱纤维应变第49-50页
     ·杆端出铰率、层累积转角第50-53页
     ·杆端最大转角、转角延性需求第53页
     ·对框架A1 非线性反应的评价第53-58页
   ·空间框架A2 在大震下的反应规律第58-75页
     ·顶点位移反应规律第58-60页
     ·层侧移、层间位移角反应规律第60-62页
     ·基底剪力-底层侧移滞回曲线第62-64页
     ·梁柱纤维应变第64-66页
     ·杆端出铰率、层累积转角第66-70页
     ·杆端最大转角、转角延性需求第70页
     ·对框架A2 非线性反应的评价第70-75页
   ·空间框架A3 在大震下的反应规律第75-81页
     ·顶点位移反应规律第75-76页
     ·层侧移、层间位移角反应规律第76-77页
     ·基底剪力-底层侧移滞回曲线第77页
     ·梁柱纤维应变第77-78页
     ·杆端出铰率、层累积转角第78-80页
     ·杆端最大转角、转角延性需求第80-81页
     ·对框架A3 非线性反应的评价第81页
   ·空间框架A4 在大震下的反应规律第81-88页
     ·顶点位移反应规律第81-82页
     ·层侧移、层间位移角反应规律第82-83页
     ·基底剪力-底层侧移滞回曲线第83-84页
     ·梁柱纤维应变第84-85页
     ·杆端出铰率、层累积转角第85-86页
     ·杆端最大转角、转角延性需求第86-88页
     ·对框架A4 非线性反应的评价第88页
   ·空间框架A5 在大震下的反应规律第88-95页
     ·顶点位移反应规律第88-89页
     ·层侧移、层间位移角反应规律第89-90页
     ·基底剪力-底层侧移滞回曲线第90-91页
     ·梁柱纤维应变第91-92页
     ·杆端出铰率、层累积转角第92-93页
     ·杆端最大转角、转角延性需求第93-95页
     ·对框架A5 非线性反应的评价第95页
   ·空间框架A6 在大震下的反应规律第95-102页
     ·顶点位移反应规律第95-96页
     ·层侧移、层间位移角反应规律第96-97页
     ·基底剪力-底层侧移滞回曲线第97-98页
     ·梁柱纤维应变第98-99页
     ·杆端出铰率、层累积转角第99-100页
     ·杆端最大转角、转角延性需求第100-102页
     ·对框架A6 非线性反应的评价第102页
   ·7度0.1g 区空间框架A1~A6 在大震下的反应规律第102-105页
6 7 度0.15g 区空间框架的弹塑性分析第105-177页
   ·有关编号的说明第105页
   ·空间框架B1 在大震下的反应规律第105-121页
     ·顶点位移反应规律第105-108页
     ·层侧移、层间位移角反应规律第108-110页
     ·基底剪力-底层侧移滞回曲线第110-112页
     ·梁柱纤维应变第112-113页
     ·杆端出铰率、层累积转角第113-116页
     ·杆端最大转角、转角延性需求第116页
     ·对框架B1 非线性反应的评价第116-121页
   ·空间框架B2 在大震下的反应规律第121-136页
     ·顶点位移反应规律第121-123页
     ·层侧移、层间位移角反应规律第123-125页
     ·基底剪力-底层侧移滞回曲线第125-127页
     ·梁柱纤维应变第127-128页
     ·杆端出铰率、层累积转角第128-131页
     ·杆端最大转角、转角延性需求第131-135页
     ·对框架B2 非线性反应的评价第135-136页
   ·空间框架B3 在大震下的反应规律第136-146页
     ·顶点位移反应规律第136-137页
     ·层侧移、层间位移角反应规律第137-139页
     ·基底剪力-底层侧移滞回曲线第139-140页
     ·梁柱纤维应变第140-141页
     ·杆端出铰率、层累积转角第141-143页
     ·杆端最大转角、转角延性需求第143-145页
     ·对框架B3 非线性反应的评价第145-146页
   ·空间框架B4 在大震下的反应规律第146-156页
     ·顶点位移反应规律第146-147页
     ·层侧移、层间位移角反应规律第147-149页
     ·基底剪力-底层侧移滞回曲线第149-150页
     ·梁柱纤维应变第150-151页
     ·杆端出铰率、层累积转角第151-153页
     ·杆端最大转角、转角延性需求第153-155页
     ·对框架B4 非线性反应的评价第155-156页
   ·空间框架B5 在大震下的反应规律第156-165页
     ·顶点位移反应规律第156-157页
     ·层侧移、层间位移角反应规律第157-158页
     ·基底剪力-底层侧移滞回曲线第158-159页
     ·梁柱纤维应变第159-160页
     ·杆端出铰率、层累积转角第160-162页
     ·杆端最大转角、转角延性需求第162-164页
     ·对框架B5 非线性反应的评价第164-165页
   ·空间框架B6 在大震下的反应规律第165-175页
     ·顶点位移反应规律第165-166页
     ·层侧移、层间位移角反应规律第166-168页
     ·基底剪力-底层侧移滞回曲线第168-169页
     ·梁柱纤维应变第169-170页
     ·杆端出铰率、层累积转角第170-172页
     ·杆端最大转角、转角延性需求第172-174页
     ·对框架B6 非线性反应的评价第174-175页
   ·空间框架B1~B6 在7 度0.15g 区的反应规律第175-177页
7 我国7 度区空间框架在超烈度作用下的弹塑性动力分析第177-187页
   ·汶川地震波的介绍第177-178页
   ·空间框架在汶川地震波作用下的反应规律第178-187页
     ·顶点位移反应规律第178-179页
     ·层侧移、层间位移角反应规律第179-180页
     ·基底剪力-底层侧移滞回曲线第180-181页
     ·梁柱纤维应变第181-182页
     ·杆端出铰率、层累积转角第182-184页
     ·杆端最大转角、转角延性需求第184页
     ·对汶川地震波作用下框架非线性反应的评价第184-187页
8 结论与展望第187-189页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187-188页
   ·对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第188-189页
致谢第189-191页
参考文献第191-195页
附录第195-293页
 A. 7 度0.1g 区框架梁柱配筋第195-200页
 B. 7 度0.15g 区框架梁柱配筋第200-205页
 C. 本文所用地震波加速度时程第205-209页
 D. 框架A1 相关分析图表第209-223页
 E. 框架A2 相关分析图表第223-236页
 F. 框架B1 相关分析图表第236-249页
 G. 框架B2 相关分析图表第249-262页
 H. 框架B3 相关分析图表第262-269页
 I. 框架B4 相关分析图表第269-277页
 J. 框架 B5 相关分析图表第277-285页
 K. 框架 B6 相关分析图表第285-293页
 L.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293页

论文共2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结合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下沉广场设计研究--以上海为例
下一篇:系统观指导下的坡地住区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初探--以重庆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