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10-23页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0-12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三、核心概念及其理论阐释 | 第18-21页 |
四、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第一章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政治信任危机的表现 | 第23-31页 |
第一节 民众对改革从期望到彻底的失望 | 第23-26页 |
一、民众对改革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态度发生了逆转 | 第23-24页 |
二、民众产生一种普遍的幻灭感和无助感 | 第24-25页 |
三、民众纷纷向国外移民 | 第25-26页 |
第二节 社会集体抗议盛行 | 第26-29页 |
一、民族冲突不断 | 第26-27页 |
二、工人屡次罢工 | 第27-28页 |
三、社会情绪激进化 | 第28-29页 |
第三节 各种非正式组织及反对党派粉墨登场 | 第29-31页 |
一、各种非正式组织如雨后春笋 | 第29-30页 |
二、反对党派粉墨登场 | 第30-31页 |
第二章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政治信任危机的严重后果 | 第31-42页 |
第一节 苏共组织涣散 | 第31-35页 |
一、党不管党 | 第31-32页 |
二、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下降 | 第32-33页 |
三、党中央无权威 | 第33-34页 |
四、普通党员和干部开始退党 | 第34-35页 |
第二节 苏共执政地位丧失与国家解体 | 第35-38页 |
一、苏共变质 | 第35-36页 |
二、苏共丧权 | 第36页 |
三、国家解体 | 第36-38页 |
第三节 社会主义从此处于低潮 | 第38-42页 |
一、人民承担巨大的改革成本 | 第38-39页 |
二、社会主义污名化 | 第39-40页 |
三、国际共运从此处于长期低潮 | 第40-42页 |
第三章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政治信任危机的成因 | 第42-54页 |
第一节 苏共“加速战略”落空使苏共政治威信削弱 | 第42-45页 |
一、片面发展军事工业和重工业 | 第42-43页 |
二、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 第43-44页 |
三、社会分配严重不公 | 第44-45页 |
第二节“改革与新思维”失信于民 | 第45-49页 |
一、特权阶层蜕化变质 | 第45-47页 |
二、官僚主义作风严重 | 第47页 |
三、腐败现象惊人 | 第47-48页 |
四、缺乏民主和有效监督 | 第48-49页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衰落 | 第49-54页 |
一、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 第50-51页 |
二、动摇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 第51-52页 |
三、丧失共产主义政治信仰 | 第52-54页 |
第四章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政治信任危机镜鉴 | 第54-64页 |
第一节 科学发展才能赢得人民的政治信任 | 第54-57页 |
一、发展经济是赢得人民政治信任的基础 | 第54-55页 |
二、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赢得人民政治信任的前提 | 第55-56页 |
三、发展红利为人民共享是赢得人民政治信任的关键 | 第56-57页 |
四、可持续发展是巩固政治信任的保障 | 第57页 |
第二节 依靠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化解政治信任危机 | 第57-60页 |
一、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是化解政治信任危机的保障 | 第58-59页 |
二、作风制度建设是化解政治信任危机的有效途径 | 第59-60页 |
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是化解政治信任危机的根本举措 | 第60页 |
第三节 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 第60-64页 |
一、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行动指南 | 第61页 |
二、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第61-62页 |
三、在巩固党与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任中增强“三个自信”50结语 | 第62-64页 |
结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录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