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中国冷弯薄壁轻钢住宅体系发展 | 第12页 |
1.3 冷弯薄壁轻钢住宅体系的优点 | 第12-13页 |
1.4 薄壁管桁轻钢龙骨体系及其楼盖体系介绍 | 第13-16页 |
1.4.1 薄壁管桁轻钢龙骨体系 | 第13-15页 |
1.4.2 薄壁管桁轻钢龙骨楼盖体系 | 第15-16页 |
1.5 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5.1 组合楼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5.2 冷弯薄壁轻钢梁及其组合楼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6 课题研究原因、目的和内容 | 第20-21页 |
1.6.1 研究原因 | 第20-21页 |
1.6.2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1页 |
1.7 论文主要章节介绍 | 第21-24页 |
2 Z形撑薄壁管桁梁及其与OSB板组合楼盖试验 | 第24-72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试件设计 | 第24-29页 |
2.2.1 试验目的 | 第24页 |
2.2.2 试件构造表 | 第24-25页 |
2.2.3 试验构件材料关键参数 | 第25-26页 |
2.2.4 Z形撑薄壁管桁梁设计 | 第26-28页 |
2.2.5 组合楼盖设计 | 第28-29页 |
2.3 加载方式与加载制度 | 第29-31页 |
2.4 Z形撑桁架梁试验测量内容 | 第31-33页 |
2.5 组合楼盖试验测量内容 | 第33-34页 |
2.6 试验现象 | 第34-43页 |
2.6.1 ZL-1(0.8-0.8-3600) | 第34-35页 |
2.6.2 ZL-2(0.8-1.2-3600) | 第35-36页 |
2.6.3 ZL-3(1.2-1.2-4800) | 第36-38页 |
2.6.4 LG-1(0.8-0.836009) | 第38-39页 |
2.6.5 LG-2(1.2-1.248009) | 第39-40页 |
2.6.6 LG-3(1.2-1.2480012) | 第40-41页 |
2.6.7 LG-4(1.2-1.2480018) | 第41-42页 |
2.6.8 LG-5(1.0-1.2480018) | 第42-43页 |
2.7 关键截面应变分析 | 第43-68页 |
2.7.1 ZL-1(0.8-0.8-3600) | 第43-47页 |
2.7.2 ZL-2(0.8-1.2-3600) | 第47-49页 |
2.7.3 ZL-3(1.2-1.2-4800) | 第49-51页 |
2.7.4 LG-1(0.8-0.836009) | 第51-54页 |
2.7.5 LG-2(1.2-1.248009) | 第54-58页 |
2.7.6 LG-3(1.2-1.2480012) | 第58-61页 |
2.7.7 LG-4(1.2-1.2480018) | 第61-64页 |
2.7.8 LG-5(1.0-1.2480018) | 第64-68页 |
2.8 上弦矩管弹性屈曲应力计算分析 | 第68页 |
2.9 承载能力和破坏模式分析 | 第68-69页 |
2.10 本章小结 | 第69-72页 |
3 影响因素分析 | 第72-86页 |
3.1 引言 | 第72页 |
3.2 OSB板对薄壁管桁梁的影响(ZL-1 与LG-1) | 第72-75页 |
3.2.1 刚度对比 | 第73页 |
3.2.2 上弦管顶面最大应变处对比 | 第73-74页 |
3.2.3 下弦管底面最大应变处对比 | 第74-75页 |
3.3 OSB板厚度对组合楼盖的影响(ZL-3、LG-2、LG-3 与LG-4) | 第75-77页 |
3.3.1 刚度对比 | 第75-76页 |
3.3.2 应变对比 | 第76-77页 |
3.4 上、下弦矩管壁厚对薄壁管桁梁的影响(ZL-3 与ZL-4) | 第77-78页 |
3.4.1 刚度对比 | 第77-78页 |
3.4.2 应变对比 | 第78页 |
3.5 上、下弦矩管壁厚对楼盖的影响(LG-2 与LG-6) | 第78-80页 |
3.5.1 刚度对比 | 第79页 |
3.5.2 应变对比 | 第79-80页 |
3.6 上弦壁厚对楼盖的影响( LG-4 与LG-5) | 第80-82页 |
3.6.1 刚度对比 | 第81页 |
3.6.2 应变对比 | 第81-82页 |
3.7 下弦壁厚对薄壁管管桁梁的影响(ZL-1 与ZL-2) | 第82-84页 |
3.7.1 刚度对比 | 第82-83页 |
3.7.2 应变对比 | 第83-84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4 中、美、澳三国规范验证与对比 | 第86-104页 |
4.1 引言 | 第86页 |
4.2 试件极限承载力控制截面的弯矩和轴力计算 | 第86页 |
4.3 中国GB50018—2002规范验算 | 第86-91页 |
4.3.1 上弦管壁有效宽度计算 | 第86-88页 |
4.3.2 上弦管截面有效抗弯刚度和有效面积计算 | 第88-89页 |
4.3.3 上弦管跨中截面强度验算 | 第89-90页 |
4.3.4 上弦管跨中截面弯矩作用平面内稳定性验算 | 第90-91页 |
4.4 北美AISI/COS/NASPEC2001规范验算 | 第91-97页 |
4.4.1 上弦管壁有效宽度计算 | 第91-93页 |
4.4.2 上弦管截面有效抗弯刚度和有效面积计算 | 第93-95页 |
4.4.3 上弦管跨中截面承载力验算 | 第95-97页 |
4.5 澳大利亚AS/NZS4600:2005规范验算 | 第97-102页 |
4.5.1 上弦管壁有效宽度计算 | 第97-98页 |
4.5.2 上弦管截面有效抗弯刚度和有效面积计算 | 第98-99页 |
4.5.3 上弦管跨中截面承载力验算 | 第99-102页 |
4.6 中、美、澳三国规范验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10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5.1 结论 | 第104-105页 |
5.2 后续研究展望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0页 |
附录A | 第110-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