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第1章 文献研究 | 第14-28页 |
1.1 中药天花粉 | 第14页 |
1.2 天花粉蛋白 | 第14-21页 |
1.2.1 天花粉蛋白的发现 | 第14-15页 |
1.2.2 天花粉蛋白的分子结构 | 第15页 |
1.2.3 天花粉蛋白的基因结构和表达 | 第15-16页 |
1.2.4 天花粉蛋白的药理活性 | 第16-21页 |
1.2.5 天花粉蛋白的毒副作用 | 第21页 |
1.3 细胞穿膜肽的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3.1 细胞穿膜肽的性质及分类 | 第22页 |
1.3.2 细胞穿膜肽的穿膜机制 | 第22-23页 |
1.3.3 细胞穿膜肽的应用前景 | 第23页 |
1.4 聚乙二醇化药物的研究背景 | 第23-26页 |
1.4.1 聚乙二醇的理化特性 | 第23页 |
1.4.2 聚乙二醇化药物的优势 | 第23-24页 |
1.4.3 药物的聚乙二醇修饰技术 | 第24页 |
1.4.4 与聚乙二醇修饰药物相关的因素 | 第24页 |
1.4.5 聚乙二醇修饰在药物中的应用 | 第24-26页 |
1.5 血清白蛋白概况 | 第26-28页 |
1.5.1 化学偶联的白蛋白载药 | 第26页 |
1.5.2 物理结合的白蛋白载药 | 第26-27页 |
1.5.3 白蛋白药物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前景 | 第27-28页 |
第2章 重组天花粉蛋白及其突变体的表达、纯化及表征 | 第28-40页 |
2.1 前言 | 第28页 |
2.2 材料与仪器 | 第28-31页 |
2.2.1 材料 | 第28-29页 |
2.2.2 仪器 | 第29页 |
2.2.3 试剂配制 | 第29-31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1-35页 |
2.3.1 构建重组天花粉蛋白及其突变体的质粒 | 第31页 |
2.3.2 制备感受态细菌 | 第31页 |
2.3.3 质粒的转化 | 第31-32页 |
2.3.4 大规模诱导rTCS和rTCS-N_(10)-C的表达 | 第32页 |
2.3.5 蛋白样品的纯化 | 第32-33页 |
2.3.6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 | 第33-34页 |
2.3.7 Ellman's试剂测定rTCS-N_(10)-C的游离巯基含量 | 第34页 |
2.3.8 蛋白的SDS-PAGE表征 | 第34-35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5-39页 |
2.4.1 重组天花粉蛋白及其突变体载体的构建 | 第35-36页 |
2.4.2 大肠杆菌裂解液的SDS-PAGE表征 | 第36-37页 |
2.4.3 rTCS及rTCS-N_(10)-C的纯化及表征 | 第37-38页 |
2.4.4 BCA法测定rTCS的浓度 | 第38-39页 |
2.4.5 Ellman's试剂测量rTCS-N_(10)-C的游离巯基含量 | 第39页 |
2.5 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合成rTCS-N_(10)-SS-LMWP及其与rTCS的体外活性研究 | 第40-58页 |
3.1 前言 | 第40-41页 |
3.2 材料和仪器 | 第41-43页 |
3.2.1 材料 | 第41页 |
3.2.2 细胞 | 第41页 |
3.2.3 仪器 | 第41-42页 |
3.2.4 试剂配制 | 第42-43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3-47页 |
3.3.1 rTCS-N_(10)-SS-LMWP的合成 | 第43-44页 |
3.3.2 还原性物质的响应性实验 | 第44页 |
3.3.3 FITC标记rTCS和rTCS-N_(10)-SS-LMWP | 第44页 |
3.3.4 FITC-rTCS和FITC-rTCS-N_(10)-SS-LMWP的纯化方法 | 第44-45页 |
3.3.5 细胞培养 | 第45页 |
3.3.6 肿瘤细胞对FITC-rTCS和FITC-rTCS-N_(10)-SS-LMWP的摄取试验 | 第45页 |
3.3.7 肿瘤细胞生长抑制实验 | 第45-46页 |
3.3.8 耐药肿瘤细胞生长抑制实验 | 第46页 |
3.3.9 rTCS和rTCS-N_(10)-SS-LMWP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能力 | 第46-47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7-57页 |
3.4.1 rTCS-N_(10)-SS-LMWP的和合成和纯化 | 第47-49页 |
3.4.2 rTCS-N_(10)-SS-LMWP的还原响应敏感性 | 第49-50页 |
3.4.3 FITC-rTCS和FITC-rTCS-N_(10)-SS-LMWP的纯化 | 第50页 |
3.4.4 肿瘤细胞对FITC-rTCS和FITC-rTCS-N_(10)-SS-LMWP的摄取试验 | 第50-52页 |
3.4.5 肿瘤细胞生长抑制实验 | 第52-54页 |
3.4.6 耐药肿瘤细胞生长抑制实验 | 第54-56页 |
3.4.7 rTCS和rTCS-N_(10)-SS-LMWP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能力 | 第56-57页 |
3.5 小结 | 第57-58页 |
第4章 PEG定点修饰rTCS-N_(10)-C及其体外活性研究 | 第58-72页 |
4.1 前言 | 第58-59页 |
4.2 材料与仪器 | 第59-61页 |
4.2.1 材料 | 第59页 |
4.2.2 细胞 | 第59页 |
4.2.3 仪器 | 第59-60页 |
4.2.4 试剂配制 | 第60-61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61-65页 |
4.3.1 rTCS-N_(10)-PEG的合成和纯化方法 | 第61-62页 |
4.3.2 BCA法测rTCS-N_(10)-PEG的蛋白浓度 | 第62页 |
4.3.3 SDS-PAGE表征rTCS-N_(10)-PEG | 第62页 |
4.3.4 细胞培养 | 第62页 |
4.3.5 Legumain质粒的体外转染 | 第62-63页 |
4.3.6 Westren blot检测转染细胞Legumain的表达 | 第63页 |
4.3.7 Legumain对rTCS-N_(10)-PEG的酶切作用 | 第63-64页 |
4.3.8 肿瘤细胞生长抑制实验 | 第64页 |
4.3.9 rTCS-N_(10)-PEG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能力 | 第64-65页 |
4.4 结果和讨论 | 第65-70页 |
4.4.1 rTCS-N_(10)-PEG的合成和纯化 | 第65-66页 |
4.4.2 rTCS-N_(10)-PEG的蛋白浓度 | 第66页 |
4.4.3 rTCS-N_(10)-PEG的电泳图 | 第66-67页 |
4.4.4 Westren blot检测转染细胞Legumain的表达 | 第67页 |
4.4.5 Legumain对rTCS-N_(10)-PEG的酶切作用 | 第67-68页 |
4.4.6 肿瘤细胞生长抑制实验 | 第68-69页 |
4.4.7 rTCS-N_(10)-PEG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能力 | 第69-70页 |
4.5 小结 | 第70-72页 |
第5章 rTCS-N_(10)-BSA的制备及其体外活性研究 | 第72-86页 |
5.1 前言 | 第72页 |
5.2 材料和仪器 | 第72-75页 |
5.2.1 材料 | 第72-73页 |
5.2.2 细胞 | 第73页 |
5.2.3 仪器 | 第73页 |
5.2.4 试剂配制 | 第73-75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75-78页 |
5.3.1 rTCS-N_(10)-BSA的合成和纯化方法 | 第75页 |
5.3.2 BCA法测rTCS-N_(10)-BSA的蛋白浓度 | 第75-76页 |
5.3.3 SDS-PAGE表征rTCS-N_(10)-BSA | 第76页 |
5.3.4 制备FITC-rTCS、 FITC-rTCS- N_(10)-BSA和FITC-BSA | 第76页 |
5.3.5 细胞培养 | 第76页 |
5.3.6 HeLa细胞对FITC-rTCS、FITC-rTCS-N_(10)-BSA和FITC-BSA的摄取试验 | 第76-77页 |
5.3.7 肿瘤细胞生长抑制实验 | 第77页 |
5.3.8 耐药肿瘤细胞生长抑制实验 | 第77-78页 |
5.4 结果和讨论 | 第78-84页 |
5.4.1 制备rTCS-N_(10)-BSA | 第78-79页 |
5.4.2 BCA法测蛋白质浓度 | 第79-80页 |
5.4.3 SDS-PAGE表征rTCS-N_(10)-BSA | 第80-82页 |
5.4.4 HeLa细胞对FITC-rTCS、FITC-rTCS-N_(10)-BSA和FITC-BSA的摄取试验 | 第82-83页 |
5.4.5 肿瘤细胞生长抑制实验 | 第83页 |
5.4.6 耐药肿瘤细胞生长抑制实验 | 第83-84页 |
5.5 小结 | 第84-86页 |
第6章 rTCS及rTCS-N_(10)-BSA的体内药效学研究 | 第86-102页 |
6.1 前言 | 第86页 |
6.2 材料和仪器 | 第86-88页 |
6.2.1 材料 | 第86页 |
6.2.2 细胞 | 第86页 |
6.2.3 实验动物 | 第86-87页 |
6.2.4 仪器 | 第87页 |
6.2.5 试剂配制 | 第87-88页 |
6.3 实验方法 | 第88-89页 |
6.3.1 细胞培养 | 第88页 |
6.3.2 HeLa肿瘤模型的建立 | 第88页 |
6.3.3 制备rTCS-Cy5、 rTCS-N_(10)-BSA-Cy5和BSA-Cy5 | 第88页 |
6.3.4 动物活体成像 | 第88-89页 |
6.3.5 动物分组与给药 | 第89页 |
6.3.6 器官的采集与处理 | 第89页 |
6.3.7 统计学分析 | 第89页 |
6.4 结果和讨论 | 第89-101页 |
6.4.1 肿瘤模型的建立 | 第89-90页 |
6.4.2 动物活体成像 | 第90-94页 |
6.4.3 rTCS和rTCS-N_(10)-BSA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 第94-97页 |
6.4.4 rTCS和rTCS-N_(10)-BSA的生物安全性评价 | 第97-99页 |
6.4.5 各组脏器组织的病理切片 | 第99-101页 |
6.5 小结 | 第101-102页 |
结语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5页 |
作者简介 | 第115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15页 |
参与课题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