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及其联合氟伐他汀对房颤的上游治疗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0-12页 |
前言 | 第12-15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3-15页 |
1. 对象和方法 | 第15-22页 |
1.1 伦理学原则及注册 | 第15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5-16页 |
1.3 入组前筛选及管理 | 第16页 |
1.4 分组 | 第16页 |
1.5 治疗方案 | 第16-17页 |
1.6 随访方案 | 第17页 |
1.7 主要观察指标 | 第17-20页 |
1.8 统计学方法 | 第20页 |
1.9 临床指标定义及评定 | 第20-22页 |
1.9.1 部分指标定义 | 第20页 |
1.9.2 AF分类 | 第20页 |
1.9.3 Holter评定指标 | 第20-22页 |
2. 研究结果 | 第22-29页 |
2.1 临床基线特征及入组后药物应用 | 第22-23页 |
2.2 生化检验结果比较 | 第23-24页 |
2.3 超声心动图比较 | 第24-25页 |
2.4 动态心电图比较 | 第25-27页 |
2.5 窦性心率维持率及永久性房颤发生率 | 第27-28页 |
2.6 行射频消融术比例的比较 | 第28-29页 |
3. 讨论 | 第29-38页 |
3.1 AF的发生机制 | 第29-33页 |
3.2 AngⅡ在AF发生中的作用 | 第33-34页 |
3.3 ARB类药物对AF的影响 | 第34-36页 |
3.4 他汀类药物对AF的影响 | 第36-37页 |
3.5 缬沙坦及其联合氟伐他汀对AF发生的影响 | 第37页 |
3.6 研究的局限性 | 第37页 |
3.7 研究与协作单位 | 第37-38页 |
4.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53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3-54页 |
综述 ARB/ACEI与心房颤动的上游治疗 | 第54-66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个人简历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