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9-17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1 比选方案 | 第10页 |
| 1.2.2 评估实施效果 | 第10-11页 |
| 1.3 相关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 1.3.1 模型简介 | 第11-13页 |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3.3 模型发展综述 | 第14-15页 |
| 1.3.4 模型未来发展趋势 | 第15页 |
|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5-17页 |
| 2 理论基础 | 第17-29页 |
| 2.1 土地利用与交通整合理论 | 第17-19页 |
| 2.1.1 土地利用对交通系统的影响 | 第17-18页 |
| 2.1.2 交通系统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 第18-19页 |
| 2.2 元胞自动机 | 第19-24页 |
| 2.2.1 元胞自动机构成 | 第19-21页 |
| 2.2.2 城市土地元胞模型 | 第21-24页 |
| 2.3 系统动力学 | 第24-26页 |
| 2.3.1 系统动力学基础 | 第24页 |
| 2.3.2 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24-25页 |
| 2.3.3 系统动力学的分析步骤 | 第25-26页 |
| 2.4 情景规划 | 第26-28页 |
| 2.4.1 情景规划的特点 | 第26-27页 |
| 2.4.2 情景规划的组成要素 | 第27页 |
| 2.4.3 情景规划的构建 | 第27-28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3 SD-DynaCity的模型构建 | 第29-42页 |
| 3.1 宏观模型 | 第30-32页 |
| 3.1.1 总体结构 | 第30-31页 |
| 3.1.2 子系统 | 第31-32页 |
| 3.2 微观模型 | 第32-40页 |
| 3.2.1 土地模块 | 第33-38页 |
| 3.2.2 交通模块 | 第38-39页 |
| 3.2.3 地块交通可达性 | 第39-40页 |
| 3.3 宏观与微观模型的结合 | 第40-41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4 软件实现 | 第42-58页 |
| 4.1 ArcGIS Engine开发平台 | 第42-45页 |
| 4.1.1 ArcGIS Engine的介绍 | 第42-43页 |
| 4.1.2 ArcGIS Engine的功能特点 | 第43页 |
| 4.1.3 NET环境下开发ArcGIS Engine组件 | 第43-45页 |
| 4.2 DynaCity的实现 | 第45-47页 |
| 4.2.1 系统构架 | 第45-46页 |
| 4.2.2 系统软件的功能与特点 | 第46页 |
| 4.2.3 系统的运行与开发环境 | 第46-47页 |
| 4.3 操作方法 | 第47-57页 |
| 4.3.1 模型的结构 | 第47-56页 |
| 4.3.2 阀值设定 | 第56-57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5 算例分析 | 第58-68页 |
| 5.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58-60页 |
| 5.1.1 区域地理位置 | 第58-59页 |
| 5.1.2 项目背景 | 第59-60页 |
| 5.2 方案设定 | 第60页 |
| 5.2.1 关键变量的分析 | 第60页 |
| 5.2.2 模拟方案的内容 | 第60页 |
| 5.3 模型运行 | 第60-63页 |
| 5.3.1 模型初始化 | 第60页 |
| 5.3.2 模型时间边界 | 第60-61页 |
| 5.3.3 运行宏观模型 | 第61页 |
| 5.3.4 运行微观模型 | 第61-63页 |
| 5.4 运行结果 | 第63-66页 |
| 5.4.1 土地结果 | 第63-64页 |
| 5.4.2 交通结果 | 第64-66页 |
| 5.4.3 情景方案比选 | 第66页 |
| 5.5 结果分析 | 第66-67页 |
| 5.5.1 TOD模式发展的优势 | 第66-67页 |
| 5.5.2 TOD模式发展的不足 | 第67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