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国内文献综述述评 | 第15-16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 第17-19页 |
1.4.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7-18页 |
1.4.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9-21页 |
2.1.1 社会冲突 | 第19页 |
2.1.2 失地农民 | 第19-20页 |
2.1.3 群体性事件 | 第20页 |
2.1.4 利益诉求表达机制 | 第20-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2.1 社会冲突的功能理论 | 第21-22页 |
2.2.2 博弈论 | 第22-23页 |
2.2.3 集体行动理论 | 第23-25页 |
第3章 基于典型案例我国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分析 | 第25-41页 |
3.1 我国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数量 | 第25-26页 |
3.2 我国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 | 第26-37页 |
3.2.1 案例的选择 | 第26页 |
3.2.2 资料的收集 | 第26页 |
3.2.3 维权事件 | 第26-34页 |
3.2.4 泄愤事件 | 第34-37页 |
3.3 我国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特征 | 第37-38页 |
3.4 我国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影响 | 第38-39页 |
3.5 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我国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生成机制分析 | 第41-62页 |
4.1 征地中的博弈过程和选择 | 第41-47页 |
4.1.1 征地过程中相关利益主体 | 第41-42页 |
4.1.2 失地农民与政府间的公开博弈 | 第42-44页 |
4.1.3 小结 | 第44-47页 |
4.2 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的分阶段成因分析 | 第47-51页 |
4.2.1 利益不均衡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诱因 | 第49-50页 |
4.2.2 群体性事件的萌芽阶段 | 第50页 |
4.2.3 群体性事件爆发阶段 | 第50-51页 |
4.2.4 群体性事件平息 | 第51页 |
4.3 我国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一般成因分析 | 第51-62页 |
4.3.1 农民自身局限是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观原因 | 第53-56页 |
4.3.2 政府职能的错位是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原因 | 第56-58页 |
4.3.3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是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助推器 | 第58-59页 |
4.3.4 利益表达渠道堵塞是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 | 第59-62页 |
第5章 我国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防控对策 | 第62-70页 |
5.1 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萌芽阶段预防对策 | 第62-67页 |
5.1.1 提高失地农民的思想觉悟 | 第62页 |
5.1.2 提升失地农民的法制观念 | 第62-63页 |
5.1.3 政府职能重新定位 | 第63-65页 |
5.1.4 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 第65-66页 |
5.1.5 畅通失地农民的利益表达渠道 | 第66-67页 |
5.1.6 建立有效的社会预警机制 | 第67页 |
5.2 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爆发阶段防控对策 | 第67-68页 |
5.2.1 处理事件专业化 | 第67页 |
5.2.2 注重舆论的导向能力 | 第67-68页 |
5.2.3 慎用警力防止矛盾激化 | 第68页 |
5.3 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事后管理对策 | 第68-70页 |
5.3.1 召开新闻发布会 | 第68页 |
5.3.2 总结经验教训 | 第68页 |
5.3.3 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