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1.1 新整理烟田的现状 | 第13-15页 |
1.2 培肥措施对烟田肥力恢复的影响 | 第15-18页 |
1.2.1 培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的影响 | 第15-17页 |
1.2.2 培肥措施对土壤缓冲能力的影响 | 第17-18页 |
1.3 培肥措施对烟叶产质量的影响 | 第18-20页 |
1.4 新整烟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 第20-23页 |
第二章 引言 | 第23-25页 |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3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2.3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生物有机肥对新整烟田土壤微生物生态特性的影响 | 第25-35页 |
3.1 前言 | 第25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3.2.1 试验地概况 | 第25-26页 |
3.2.2 试验处理 | 第26页 |
3.2.3 测定方法和数据分析 | 第26-27页 |
3.2.4 数据分析 | 第27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2页 |
3.3.1 生物有机肥对烟叶产质量的影响 | 第27页 |
3.3.2 生物有机肥对微生物数量和比例的影响 | 第27-29页 |
3.3.3 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 | 第29-30页 |
3.3.4 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微生物熵的影响 | 第30-31页 |
3.3.5 生物有机肥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变化的影响 | 第31-32页 |
3.4 讨论 | 第32-33页 |
3.5 结论 | 第33-35页 |
第四章 生物有机肥对黄壤烟田真菌群落结构和烟叶产质量的影响 | 第35-47页 |
4.1 前言 | 第35-36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36-38页 |
4.2.1 供试材料 | 第36页 |
4.2.2 试验设计 | 第36-37页 |
4.2.3 土壤样品采集 | 第37页 |
4.2.4 土壤真菌的 18SrRNA基因测序 | 第37页 |
4.2.5 数据处理 | 第37-38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4页 |
4.3.1 土壤样本取样深度验证及测序结果 | 第38-39页 |
4.3.2 不同施肥处理对新整理黄壤烟田真菌门的影响 | 第39-40页 |
4.3.3 不同施肥处理对新整理黄壤烟田真菌属的影响 | 第40-41页 |
4.3.4 土壤真菌群落丰富度与均匀度分析 | 第41页 |
4.3.5 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 第41-42页 |
4.3.6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真菌主成分分析 | 第42-43页 |
4.3.7 不同施肥处理对烟草发病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4.3.8 施肥对烟叶经济指标的影响 | 第44页 |
4.4 讨论 | 第44-45页 |
4.5 结论 | 第45-47页 |
第五章 有机肥-膨润土-腐殖酸复合调理剂对黄壤土吸附氮素的影响 | 第47-55页 |
5.1 前言 | 第47-48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5.2.1 供试材料 | 第48页 |
5.2.2 试验设计 | 第48-49页 |
5.2.3 等温吸附试验 | 第49页 |
5.2.4 样品分析与数据处理 | 第49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49-54页 |
5.3.1 不同土培时间下调理剂对土壤NH_4~+-N吸附的影响 | 第49-51页 |
5.3.2 土壤调理剂对土壤NH_4~+-N吸附量的影响 | 第51-53页 |
5.3.3 土壤调理剂对土壤NH_4~+-N吸附参数的影响 | 第53-54页 |
5.4 结论 | 第54-55页 |
第六章 新整理烟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 第55-67页 |
6.1 前言 | 第55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55-56页 |
6.2.1 研究区域 | 第55页 |
6.2.2 土壤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55-56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56-65页 |
6.3.1. 评价指标及其隶属度的确定 | 第56-58页 |
6.3.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8-60页 |
6.3.3 土壤综合肥力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60页 |
6.3.4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新整烟田肥力评价 | 第60-61页 |
6.3.5 新整理植烟土壤肥力关键指标改良前后对比 | 第61-65页 |
6.4 结论 | 第65-67页 |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7.1 全文结论 | 第67-68页 |
7.2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