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前言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1.1 中国黄牛育种发展历程 | 第14-16页 |
1.1.1 役用时期的中国黄牛的选育 | 第14页 |
1.1.2 役肉兼用时期中国黄牛的选育 | 第14页 |
1.1.3 肉用时期中国黄牛的选育 | 第14-15页 |
1.1.4 杂交育种 | 第15页 |
1.1.5 分子育种 | 第15-16页 |
1.1.6 其他技术在肉牛产业中的应用 | 第16页 |
1.2 遗传标记的发展过程 | 第16-17页 |
1.3 主要的分子遗传标记 | 第17-18页 |
1.3.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 | 第17页 |
1.3.2 串联重复序列标记 | 第17-18页 |
1.3.3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 第18页 |
1.3.4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 第18页 |
1.3.5 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 | 第18页 |
1.4 分子标记在动物育种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1.5 NPC1和NPC2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5.1 结构与亚细胞定位 | 第19-20页 |
1.5.2 NPC1和NPC2基因的功能 | 第20-21页 |
1.6 本研究对肉牛分子育种的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四个中国黄牛品种NPC1与NPC2基因遗传变异研究 | 第22-43页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2-24页 |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4-37页 |
2.2.1 基因组DNA质量检测 | 第24页 |
2.2.2 牛NPC1和NPC2基因SNP检测 | 第24-27页 |
2.2.3 牛NPC1和NPC2基因PCR-RFLP | 第27-29页 |
2.2.4 牛NPC1和NPC2基因群体遗传学分析 | 第29-30页 |
2.2.5 牛NPC1和NPC2基因SNP位点的连锁不平衡和单倍型分析 | 第30-32页 |
2.2.6 SNP位点的单倍型分析 | 第32-33页 |
2.2.7 NPC1和NPC2基因SNP位点与体尺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33-37页 |
2.3 讨论 | 第37-41页 |
2.3.1 群体遗传学与连锁不平衡分析 | 第38页 |
2.3.2 NPC1基因与体尺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38-40页 |
2.3.3 NPC2基因与体尺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40-41页 |
2.4 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章 牛NPC1与NPC2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3-50页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3页 |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3-48页 |
3.2.1 NPC1基因与NPC2基因的DNA序列分析 | 第43-44页 |
3.2.2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 第44页 |
3.2.3 信号肽预测 | 第44-46页 |
3.2.4 二级结构分析 | 第46页 |
3.2.5 糖基化位点预测分析 | 第46-48页 |
3.3 讨论 | 第48-49页 |
3.3.1 牛NPC1与NPC2基因功能分析 | 第48页 |
3.3.2 SNP的生物学效应 | 第48-49页 |
3.4 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牛NPC1与NPC2基因时空表达研究 | 第50-55页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0-52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50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50-52页 |
4.2 定量分析结果 | 第52-53页 |
4.2.1 引物扩增效果检测 | 第52页 |
4.2.2 NPC1基因的时空表达情况 | 第52-53页 |
4.2.3 NPC2基因的时空表达情况 | 第53页 |
4.3 讨论 | 第53-54页 |
4.4 小结 | 第54-55页 |
实验结论与创新点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附录 1 核酸提取方法 | 第63-66页 |
附录 2 SNP筛选引物设计 | 第66-69页 |
附录 3 实验所用试剂以及仪器 | 第69-70页 |
附录 4 PCR反应程序及体系 | 第70-72页 |
附录 5 统计分析所使用的公式 | 第72-74页 |
附录 6 缩略词表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个人简介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