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论文--生物评价、生态评价论文

基于RS的赣江流域吉安段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1-17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2-14页
        1.2.1 国外研究进展第12-13页
        1.2.2 国内研究进展第13-14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4-15页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5-16页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5页
        1.4.2 技术路线第15-16页
    1.5 本章小结第16-17页
2 研究区概况第17-23页
    2.1 赣江概况第17页
    2.2 研究区范围的界定第17-19页
    2.3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第19-21页
        2.3.1 地理位置第19-20页
        2.3.2 地形地貌第20页
        2.3.3 气象气候第20-21页
        2.3.4 河流水系第21页
        2.3.5 土壤植被第21页
    2.4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第21-22页
        2.4.1 经济第21页
        2.4.2 人口和民族第21-22页
        2.4.3 教育和科技第22页
        2.4.4 旅游第22页
    2.5 本章小结第22-23页
3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模型第23-31页
    3.1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基本概念第23页
    3.2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理论基础第23-24页
        3.2.1 景观生态学第23页
        3.2.2 系统论和控制论第23-24页
        3.2.3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4页
    3.3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的建立第24-28页
        3.3.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第24-25页
        3.3.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25-28页
    3.4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的构建第28-29页
        3.4.1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第28-29页
        3.4.2 生态环境状况分级第29页
    3.5 本章小结第29-31页
4 数据预处理及信息提取第31-49页
    4.1 数据源及信息提取流程第31-33页
        4.1.1 遥感数据第31页
        4.1.2 辅助数据第31-32页
        4.1.3 遥感信息提取流程第32-33页
    4.2 数据预处理第33-35页
        4.2.1 大气校正第33-34页
        4.2.2 影像增强第34页
        4.2.3 影像镶嵌与裁剪第34-35页
    4.3 土地利用/覆盖信息提取第35-48页
        4.3.1 土地分类体系的建立第35-36页
        4.3.2 波段介绍第36-37页
        4.3.3 解译标志的建立第37-39页
        4.3.4 C5.0 决策树第39-40页
        4.3.5 特征提取第40-43页
        4.3.6 遥感信息提取第43-46页
        4.3.7 精度评价第46-48页
    4.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5 研究区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第49-59页
    5.1 评价指标提取第49-53页
        5.1.1 植被覆盖度信息第49-51页
        5.1.2 土壤侵蚀信息第51-53页
    5.2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的计算第53-54页
    5.3 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变化分析第54-57页
        5.3.1 生物丰度指数第54-55页
        5.3.2 植被覆盖指数第55页
        5.3.3 水网密度指数第55-56页
        5.3.4 土地退化指数第56-57页
    5.4 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分析第57-58页
    5.5 本章小结第58-59页
6 结论与展望第59-61页
    6.1 结论第59页
    6.2 展望第59-61页
致谢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技术经济评价研究
下一篇:复杂场景下人流量统计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