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1.1 小麦远缘杂交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1.1.1 小麦远缘杂交 | 第10-11页 |
1.1.2 小麦远缘杂交中间材料 | 第11-12页 |
1.1.3 主要近缘物种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 第12-13页 |
1.2 华山新麦草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华山新麦草植物学特性 | 第13-14页 |
1.2.2 华山新麦草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 第14页 |
1.2.3 小麦-华山新麦草远缘杂交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小麦易位系的创制方法 | 第15-17页 |
1.3.1 利用辐射诱导易位 | 第15-16页 |
1.3.2 利用组织培养诱导易位 | 第16页 |
1.3.3 利用遗传控制体系诱导染色体易位 | 第16页 |
1.3.4 利用杀配子诱导染色体易位 | 第16-17页 |
1.3.5 利用EMS诱导染色体易位 | 第17页 |
1.4 外源遗传物质的鉴定方法 | 第17-20页 |
1.4.1 形态学鉴定 | 第17-18页 |
1.4.2 细胞学鉴定 | 第18-19页 |
1.4.3 生化标记鉴定 | 第19页 |
1.4.4 分子标记鉴定 | 第19-20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EMS诱导小麦-华山新麦草染色体易位的细胞学鉴定 | 第22-33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2-25页 |
2.1.1 材料 | 第22-23页 |
2.1.2 方法 | 第23-25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1页 |
2.2.1 诱变亲本 2431 的农艺性状调查 | 第25-27页 |
2.2.2 2431原位杂交鉴定 | 第27-28页 |
2.2.3 EMS诱导的M2代含易位染色体植株的筛选和鉴定 | 第28-31页 |
2.3 讨论 | 第31-33页 |
2.3.1 小麦易位系的选育与应用 | 第31页 |
2.3.2 小片段易位系的创制方法 | 第31-32页 |
2.3.3 易位染色体的检测 | 第32-33页 |
第三章 不同EMS浓度处理对小麦-华山新麦草染色体易位的诱导效应 | 第33-4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3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3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8页 |
3.2.1 不同EMS浓度处理对小麦-华山新麦草染色体易位的诱导效应 | 第33-35页 |
3.2.2 含易位染色体植株的农艺性状评估 | 第35-38页 |
3.3 讨论 | 第38-40页 |
3.3.1 EMS诱导染色体易位的机理 | 第38页 |
3.3.2 不同EMS处理浓度对植株的影响 | 第38-40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40-41页 |
4.1 EMS诱导小麦-华山新麦草染色体易位的细胞学鉴定 | 第40页 |
4.2 不同EMS浓度对小麦-华山新麦草染色体易位的诱导效应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