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派”村镇建筑风貌更新策略研究--以武汉市大余湾美丽乡村示范区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概述 | 第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研究目标 | 第16-17页 |
1.3.1 历史建筑保护与村镇建设的需要 | 第16-17页 |
1.3.2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第17页 |
1.4 研究对象及内容 | 第17-18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2章“荆楚派”村镇历史发展脉络 | 第20-25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2.1.1“荆楚派” | 第20-22页 |
2.1.2 村镇风貌 | 第22页 |
2.2 历史发展脉络 | 第22-25页 |
2.2.1 古代荆楚建筑 | 第22-23页 |
2.2.2 近代荆楚建筑 | 第23页 |
2.2.3 现代荆楚建筑 | 第23-25页 |
第3章“荆楚派”村镇类型与特征 | 第25-47页 |
3.1 地理位置类型 | 第25-37页 |
3.1.1 鄂东南地区特征 | 第25-27页 |
3.1.2 鄂东北地区特征 | 第27-29页 |
3.1.3 鄂西南地区特征 | 第29-31页 |
3.1.4 鄂西北地区特征 | 第31-33页 |
3.1.5 江汉平原地区特征 | 第33-35页 |
3.1.6 武汉地区特征 | 第35-37页 |
3.2 地形地貌类型 | 第37-45页 |
3.2.1 平原型村镇特征及实例 | 第38-40页 |
3.2.2 山地和丘陵村镇特征及实例 | 第40-44页 |
3.2.3 滨水型村镇特征及实例 | 第44-45页 |
3.3 地域文化类型 | 第45-46页 |
3.3.1 民俗特色 | 第45-46页 |
3.3.2 生态绿色 | 第46页 |
3.3.3 红色文化 | 第46页 |
3.4 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荆楚村落大余湾案例研究 | 第47-64页 |
4.1 大余湾美丽乡村示范区周边区位环境及建设 | 第47-52页 |
4.2 大余湾历史村镇的起源与发展 | 第52-54页 |
4.2.1 起源 | 第52页 |
4.2.2 初成与发展 | 第52-53页 |
4.2.3 大余湾的特色 | 第53-54页 |
4.2.4 衰落 | 第54页 |
4.3 基于实地调研的大余湾村落现状布局 | 第54-57页 |
4.3.1 文物古迹与历史价值调研 | 第54-55页 |
4.3.2 遗存形式 | 第55-56页 |
4.3.3 大余湾美丽乡村示范区村庄分布 | 第56-57页 |
4.4 基于大余湾美丽乡村示范区规划现状 | 第57-63页 |
4.4.1 保护修缮型 | 第57-58页 |
4.4.2 环境整治型 | 第58-60页 |
4.4.3 统一新建型 | 第60-61页 |
4.4.4 开发利用型 | 第61-63页 |
4.5 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以大余湾为例“荆楚派”村镇更新规划 | 第64-77页 |
5.1 大余湾村镇风貌规划 | 第64-71页 |
5.1.1 风貌调查与研究 | 第64-66页 |
5.1.2 风貌保护与利用 | 第66-67页 |
5.1.3.空间布局 | 第67-69页 |
5.1.4 风格选择与特色定位 | 第69-70页 |
5.1.5 绿化景观 | 第70-71页 |
5.1.6 公共设施与重要节点 | 第71页 |
5.2 大余湾民居建筑风格设计 | 第71-77页 |
5.2.1 设计原则 | 第72-73页 |
5.2.2 建筑风格设计 | 第73-75页 |
5.2.3 建筑技术创新 | 第75-77页 |
第6章 结语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