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第9-12页 |
1.1.1 BIM的相关政策 | 第9-10页 |
1.1.2 我国BIM技术的应用现状 | 第10-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 第14-16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4.2 结构安排 | 第16页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8-29页 |
2.1 成熟度模型研究 | 第18-23页 |
2.1.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8-20页 |
2.1.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20-23页 |
2.2 BIM应用评价研究 | 第23-28页 |
2.2.1 国外BIM评价相关研究 | 第23-24页 |
2.2.2 国内BIM评价相关研究 | 第24-2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建设项目BIM应用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第29-41页 |
3.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一般原则 | 第29-30页 |
3.2 建设项目BIM应用成熟度评价指标的划分 | 第30-31页 |
3.3 建设项目BIM应用成熟度评价要素的确定 | 第31-40页 |
3.3.1 建设项目BIM应用成熟度评价因素总结 | 第31页 |
3.3.2 建设项目BIM应用成熟度评价要素问卷设置 | 第31-33页 |
3.3.3 建设项目BIM应用成熟度指标含义说明 | 第33-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问卷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 第41-64页 |
4.1 数据的收集 | 第41页 |
4.2 统计方法说明 | 第41-42页 |
4.3 样本的基本信息分析 | 第42-45页 |
4.4 问卷的信度分析 | 第45-46页 |
4.5 问卷的效度分析 | 第46-50页 |
4.6 问卷结果分析 | 第50-63页 |
4.6.1 关于技术因素的评价 | 第50-53页 |
4.6.2 关于组织过程因素的评价 | 第53-60页 |
4.6.3 关于合约标准因素的评价 | 第60-61页 |
4.6.4 评价指标的排序 | 第61-6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建设项目BIM应用成熟度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64-82页 |
5.1 建设项目BIM应用成熟度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64-66页 |
5.1.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的选择 | 第64-65页 |
5.1.2 层次分析法(AHP)简介 | 第65-66页 |
5.2 建设项目BIM应用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第66页 |
5.3 层次分析的过程 | 第66-71页 |
5.3.1 建立递接层次结构图 | 第66-67页 |
5.3.2 建立判断矩阵 | 第67-69页 |
5.3.3 权重的确定和一致性分析 | 第69-71页 |
5.4 权重分析 | 第71-74页 |
5.4.1 准则层权重分析 | 第71-72页 |
5.4.2 指标层(方案层)权重分析 | 第72-74页 |
5.5 建设项目BIM应用成熟度模型等级划分 | 第74-77页 |
5.5.1 BIM应用准备阶段(初始级) | 第75页 |
5.5.2 基于对象的建模阶段(可定义级) | 第75页 |
5.5.3 基于模型的协作阶段(管理级) | 第75-76页 |
5.5.4 基于协作的集成阶段(集成级) | 第76页 |
5.5.5 集成化项目交付阶段(优化级) | 第76-77页 |
5.6 建设项目BIM应用成熟度模型的评价标准 | 第77-8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6章 建设项目BIM应用成熟度案例分析 | 第82-96页 |
6.1 项目概况 | 第82-83页 |
6.2 项目中BIM的应用情况—结合评价指标进行分析 | 第83-92页 |
6.2.1 技术因素 | 第83-91页 |
6.2.2 组织过程因素 | 第91-92页 |
6.2.3 合约标准因素 | 第92页 |
6.3 建设项目BIM应用成熟度判定与分析 | 第92-94页 |
6.4 建设项目BIM应用成熟度模型进一步深化的实施建议 | 第94-9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6-99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96-97页 |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附录 | 第102-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