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沉陷区建筑物采动损坏评价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2 存在问题 | 第12-1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3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5 小结 | 第14-16页 |
2 建筑物破坏成因及因素分析 | 第16-22页 |
2.1 建筑物裂缝成因分析 | 第16-17页 |
2.2 各个因素对建筑物破坏的影响 | 第17-21页 |
2.2.1 地表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 | 第17-19页 |
2.2.2 建筑物自身属性的影响 | 第19-21页 |
2.3 小结 | 第21-22页 |
3 峰峰矿区建筑物破坏情况 | 第22-36页 |
3.1 地质采矿条件 | 第22页 |
3.2 建筑物特征及破坏情况 | 第22-34页 |
3.2.1 峰峰矿区民房建筑物特征 | 第22-24页 |
3.2.2 影响峰峰矿区建筑物破坏的因素 | 第24页 |
3.2.3 建筑物损坏情况 | 第24-33页 |
3.2.4 受损建筑物评价 | 第33-34页 |
3.3 小结 | 第34-36页 |
4 峰峰矿区地表变形预计 | 第36-44页 |
4.1 研究区概况 | 第36-37页 |
4.2 峰峰矿区建筑物破坏指标体系 | 第37-38页 |
4.3 地表移动变形预计 | 第38-43页 |
4.3.1 地表移动变形预计模型 | 第38-40页 |
4.3.2 地表沉陷预测参数 | 第40-41页 |
4.3.3 地表变形预计 | 第41-43页 |
4.4 小结 | 第43-44页 |
5 建筑物采动损坏评价方法研究 | 第44-82页 |
5.1 建筑物采动损坏评价简述 | 第44页 |
5.2 矿区建筑物模糊综合评价 | 第44-59页 |
5.2.1 模糊综合评价 | 第45-51页 |
5.2.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建筑物采动损坏评价 | 第51-59页 |
5.3 矿区建筑物聚类分析 | 第59-70页 |
5.3.1 聚类分析 | 第59-63页 |
5.3.2 基于聚类分析建筑物采动损坏评价 | 第63-70页 |
5.4 矿区建筑物灰色关联评价 | 第70-76页 |
5.4.1 灰色关联分析 | 第70-72页 |
5.4.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建筑采动损坏评价 | 第72-76页 |
5.5 评价方法及评价效果对比分析 | 第76-81页 |
5.5.1 评价结果对比 | 第76-78页 |
5.5.2 评价方法对比 | 第78-81页 |
5.6 小结 | 第81-8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6.1 结论 | 第82页 |
6.2 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作者简历 | 第88-9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