禀赋效应的心理距离视角--从社会距离到时间距离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导论 | 第9-25页 |
1、禀赋效应 | 第9-11页 |
1.1 禀赋效应的定义 | 第9页 |
1.2 禀赋效应的测量与研究范式 | 第9-10页 |
1.3 禀赋效应的理论解释 | 第10页 |
1.4 问题提出 | 第10-11页 |
2、自我-他人决策 | 第11-16页 |
2.1 自我-他人决策的历史渊源与个体发展 | 第11-12页 |
2.2 自我-他人决策的界定 | 第12-13页 |
2.3 自我-他人决策的领域性 | 第13-14页 |
2.4 自我-他人决策的影响因素 | 第14-15页 |
2.5 自我-他人决策差异的理论解释 | 第15-16页 |
3、建构水平理论与心理距离 | 第16-21页 |
3.1 建构水平 | 第17-18页 |
3.2 心理距离:从时间到概率 | 第18-19页 |
3.3 建构水平与心理距离的关系 | 第19-20页 |
3.4 建构水平理论对自我-他人决策差异的解释 | 第20-21页 |
4、研究假设 | 第21-25页 |
二、实验研究 | 第25-45页 |
实验一:社会距离对禀赋效应的影响 | 第25-36页 |
5. 实验一a:现有数据再分析 | 第25-28页 |
5.1 被试 | 第25页 |
5.2 实验材料与程序 | 第25-26页 |
5.3 结果 | 第26-27页 |
5.4 讨论 | 第27-28页 |
6. 实验一b:实验情境再验证 | 第28-32页 |
6.1 被试 | 第29页 |
6.2 实验材料与程序 | 第29-30页 |
6.3 结果 | 第30-31页 |
6.4 讨论 | 第31-32页 |
7. 实验一c:问卷情境 | 第32-35页 |
7.1 被试 | 第32页 |
7.2 实验材料与程序 | 第32-33页 |
7.3 结果 | 第33-34页 |
7.4 讨论 | 第34-35页 |
实验一 讨论 | 第35-36页 |
8. 实验二:时间距离下的禀赋效应差异 | 第36-41页 |
8.1 被试 | 第37页 |
8.2 实验材料与程序 | 第37-38页 |
8.3 结果 | 第38-40页 |
8.4 讨论 | 第40-41页 |
9. 实验三:社会距离、时间距离对损失厌恶的影响 | 第41-45页 |
9.1 被试 | 第41页 |
9.2 实验材料与程序 | 第41-42页 |
9.3 结果 | 第42-43页 |
9.4 讨论 | 第43-45页 |
三、总讨论 | 第45-53页 |
10.1 社会距离视角下的禀赋效应差异 | 第45-46页 |
10.2 时间距离视角下的禀赋效应差异 | 第46-47页 |
10.3 心理距离、损失厌恶与禀赋效应 | 第47-49页 |
10.4 本研究的意义 | 第49页 |
10.5 研究不足 | 第49-51页 |
10.6 展望 | 第51-53页 |
四、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附录一a:大学生日常决策行为问卷 | 第60-62页 |
附录一b:大学生日常决策行为问卷 | 第62-64页 |
附录二a、大学生日常决策行为问卷 | 第64-65页 |
附录二b、大学生日常决策行为问卷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