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CONTENTS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页 |
1.2 汽车平顺性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平顺性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2.2 平顺性的评价 | 第16-17页 |
1.3 平顺性动力学建模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多目标优化在汽车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18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平顺性试验及优化目标的确定 | 第20-38页 |
2.1 平顺性试验介绍 | 第20-25页 |
2.1.1 试验条件 | 第20-21页 |
2.1.2 试验设备 | 第21-22页 |
2.1.3 试验方法 | 第22-25页 |
2.1.4 评价指标 | 第25页 |
2.2 试验数据对比 | 第25-36页 |
2.2.1 对标车试验结果 | 第26页 |
2.2.2 设计车型试验结果分析 | 第26-36页 |
2.3 设计目标的确定 | 第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整车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38-65页 |
3.1 随机不平度路面建模 | 第38-44页 |
3.1.1 路面不平度的功率谱密度 | 第38-40页 |
3.1.2 空间频率功率谱密度向时间频率功率谱密度的转化 | 第40页 |
3.1.3 前后车轮输入的功率谱密度与互谱密度 | 第40-41页 |
3.1.4 四轮输入的功率谱密度与互谱密度 | 第41-42页 |
3.1.5 路面模型生成 | 第42-44页 |
3.2 汽车振动系统的输出 | 第44-45页 |
3.2.1 振动加速度 | 第45页 |
3.2.2 悬架弹簧动挠度 | 第45页 |
3.2.3 轮胎动载荷 | 第45页 |
3.3 二自由度单轮振动模型 | 第45-48页 |
3.4 四自由度半车振动模型 | 第48-49页 |
3.5 七自由度整车振动模型 | 第49-55页 |
3.5.1 七自由度整车模型的振动方程 | 第50-52页 |
3.5.2 七自由度振动系统输出指标 | 第52-55页 |
3.6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55-63页 |
3.6.1 基于SIMULINK的整车七自由度模型搭建 | 第56-57页 |
3.6.2 基于ADAMS的整车动力学模型搭建 | 第57-63页 |
3.7 模型的验证 | 第63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四章 平顺性指标的优化 | 第65-93页 |
4.1 多目标优化的基本概念 | 第65-66页 |
4.2 灵敏度分析与设计变量的确定 | 第66-75页 |
4.2.1 正交试验方法 | 第66-69页 |
4.2.2 灵敏度分析结果 | 第69-74页 |
4.2.3 设计变量的确定 | 第74-75页 |
4.3 优化模型的建立 | 第75-79页 |
4.3.1 优化的工况的选择 | 第75-76页 |
4.3.2 约束条件 | 第76-78页 |
4.3.3 目标函数 | 第78-79页 |
4.4 遗传算法 | 第79-82页 |
4.4.1 AMGA算法 | 第79-80页 |
4.4.2 NSGA-Ⅱ算法 | 第80页 |
4.4.3 优化结果处理方法 | 第80-82页 |
4.5 平顺性指标优化 | 第82-86页 |
4.5.1 初步优化 | 第82-84页 |
4.5.2 详细优化 | 第84-86页 |
4.6 光滑随机路面结果验证 | 第86-92页 |
4.6.1 方向盘处振动总值RSS | 第86-88页 |
4.6.2 座椅导轨处振动总值RSS | 第88-89页 |
4.6.3 驾驶员左脚地板z向加速度均方根 | 第89-90页 |
4.6.4 右后乘客座椅地板z向加速度均方根 | 第90页 |
4.6.5 左前减振器塔座z向加速度均方根 | 第90-91页 |
4.6.6 左后减振器塔座z向加速度均方根 | 第91-9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3-95页 |
5.1 本文总结 | 第93-94页 |
5.2 展望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