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一、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 | 第9-10页 |
二、关于政府治理中的多元参与的研究 | 第10-11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1-13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二、研究框架结构 | 第12-13页 |
第二章 中越边境民族地区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参与的理论基础与现实逻辑 | 第13-18页 |
第一节 公共危机的概念和特征 | 第13-14页 |
一、公共危机的概念 | 第13页 |
二、公共危机的特征 | 第13-14页 |
第二节 中越边境民族地区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参与的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一、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 第14-15页 |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15页 |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5页 |
第三节 中越边境民族地区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参与的意义 | 第15-18页 |
一、中越边境民族地区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的形势 | 第15-16页 |
二、多元主体参与在中越边境民族地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意义 | 第16-18页 |
第三章 中越边境民族地区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 第18-32页 |
第一节 相关案例简介 | 第18-19页 |
一、案例一:信发铝厂群体性事件 | 第18页 |
二、案例二:“防城 7·22”恶性血案 | 第18-19页 |
第二节 问卷调查 | 第19-26页 |
一、参与意识 | 第20-21页 |
二、参与方式 | 第21-23页 |
三、参与内容 | 第23-25页 |
四、参与成效 | 第25-26页 |
第三节 中越边境民族地区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参与的基本情况 | 第26-28页 |
一、中越边境民族地区公共危机管理的多元主体构成 | 第26-27页 |
二、中越边境民族地区公共危机管理的多元主体参与模式 | 第27页 |
三、中越边境民族地区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参与的成效 | 第27-28页 |
第四节 中越边境民族地区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参与的主要问题 | 第28-29页 |
一、缺乏明确的模式 | 第28页 |
二、政府与不同主体的互动协作不足 | 第28-29页 |
三、社会组织和民众主体的匮乏 | 第29页 |
四、危机预警和处理的不足 | 第29页 |
第五节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9-32页 |
一、缺乏相关法律制度支撑 | 第29-30页 |
二、转型期社会利益冲突 | 第30页 |
三、独特的地区社会环境 | 第30-31页 |
四、长期社会稳定带来的懈怠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国外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参与的经验及其启示 | 第32-35页 |
第一节 国外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参与的几种模式 | 第32-33页 |
一、日本模式 | 第32页 |
二、美国模式 | 第32-33页 |
三、欧盟模式 | 第33页 |
第二节 国外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参与带来的启示 | 第33-35页 |
一、建立高效的多元主体应急管理组织 | 第33页 |
二、强化多元主体的参与和预防 | 第33-34页 |
三、注重不同国家主体的合作 | 第34页 |
四、强化信息技术的运用 | 第34-35页 |
第五章 中越边境民族地区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参与优化思路与对策 | 第35-39页 |
第一节 优化中越边境民族地区公共危机管理的多元主体构成 | 第35页 |
第二节 优化中越边境民族地区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参与的模式 | 第35-36页 |
第三节 发挥政府在中越边境民族地区公共危机治理中的主导作用 | 第36-37页 |
一、建立政府间的协调合作,对危机事件迅速作出反应 | 第36页 |
二、充分运用科技手段,提高中越边境地区公共危机的治理能力 | 第36-37页 |
三、重视公共危机中的政府信息公开 | 第37页 |
第四节 增强中越边境民族地区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参与的意识 | 第37-38页 |
第五节 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公共危机的管理预防工作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附录:中越边境民族地区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参与调查问卷 | 第42-43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