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焊接、金属切割及金属粘接论文--金属切割及设备论文

相贯线坡口切割原理及运动仿真模型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8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1-14页
        1.2.1 坡口切割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相贯线切割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 相贯线切割轨迹建模技术现状第14-16页
        1.3.1 手工放样第14-15页
        1.3.2 计算机放样第15页
        1.3.3 数控切割轨迹建模第15-16页
    1.4 相贯线坡口切割的相关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6-17页
    1.5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第17-18页
        1.5.1 课题来源第17页
        1.5.2 主要研究内容第17-18页
第2章 圆管与管件空间相贯的相贯线数学模型建立第18-33页
    2.1 基本相贯形式第18-19页
    2.2 圆管与圆锥管相贯线的数学模型建立第19-23页
        2.2.1 坐标系的建立第19-20页
        2.2.2 主贯管XYZ下的坐标系的相贯线方程第20-21页
        2.2.3 在圆管坐标系ZYX ¢¢¢ 坐标下圆锥管的相贯线方程第21-23页
    2.3 方管与圆管相贯线的数学模型建立第23-26页
        2.3.1 坐标系的建立第23-24页
        2.3.2 在方管XYZ坐标系下的相贯线方程第24-25页
        2.3.3 在圆管坐标系ZYX ¢¢¢ 下的相贯线的方程第25-26页
    2.4 圆管与圆管的相贯线的数学方程第26-29页
        2.4.1 坐标系的建立第26-28页
        2.4.2 主贯管坐标系XYZ下的相贯线的数学模型建立第28-29页
    2.5 相贯线数学模型优化第29-32页
        2.5.1 圆管壁厚的影响因素的相贯线模型建立第29-30页
        2.5.2 考虑圆锥管尺寸的影响的相贯线方程第30-31页
        2.5.3 考虑方管壁厚的影响因素的相贯线方程第31-32页
    2.6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3章 相贯线坡口向量模型建立第33-41页
    3.1 定点坡口的数学模型第34-38页
        3.1.1 坡口角的计算第34-35页
        3.1.2 求解理论与实际切割角第35-36页
        3.1.3 求解坡口向量第36-37页
        3.1.4 求解法平面和轴剖面夹角第37-38页
    3.2 求解定角度坡口第38-40页
        3.2.1 计算理论切割角和实际切割角第38-39页
        3.2.2 坡口向量的求解第39-40页
    3.3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4章 相贯线坡口切割原理分析及运动模型建立第41-48页
    4.1 切割原理第41-44页
        4.1.1 切割圆柱孔第42页
        4.1.2 切割坡口第42-44页
    4.2 数控机械运动模型的建立第44-47页
        4.2.1 运动分析第44-47页
        4.2.2 运动速度模型第47页
    4.3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5章 相贯线轨迹曲线仿真及误差分析第48-61页
    5.1 圆管正交相贯线的仿真第48-52页
        5.1.1 建立相贯件的三维模型第48-49页
        5.1.2 运动仿真的电动机设置第49-51页
        5.1.3 运动轴的误差分析第51-52页
    5.2 圆管偏距相交相贯线仿真第52-55页
        5.2.1 建立相贯件的三维模型第52-53页
        5.2.2 运动仿真的电动机设置第53-54页
        5.2.3 运动仿真的电动机设置第54-55页
    5.3 圆管偏距斜交相贯线仿真第55-57页
        5.3.1 建立相贯件的三维模型第55页
        5.3.2 运动仿真的电动机设置第55-56页
        5.3.3 运动轴的误差分析第56-57页
    5.4 圆管斜交相贯线仿真第57-59页
        5.4.1 建立相贯件的三维模型第57-58页
        5.4.2 运动仿真的电动机设置第58-59页
        5.4.3 运动轴的误差分析第59页
    5.5 相贯线实现形式的总结分析第59-60页
    5.6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结论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半透明复合结构的辐射—导热耦合传热特性
下一篇:航空用面齿轮传动非线性动力学啮合特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