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论 | 第9-18页 |
一、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0-16页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16页 |
四、论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第一章 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提出 | 第18-26页 |
一、渐进改革战略的实施局限 | 第18-23页 |
(一) 渐进改革战略提出的背景 | 第18-19页 |
(二) 渐进改革战略的特点 | 第19-21页 |
(三) 渐进改革战略产生的问题 | 第21-23页 |
二、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 第23-26页 |
(一) 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提出的背景 | 第23-24页 |
(二) 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提出的意义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 | 第26-33页 |
一、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第26-28页 |
(一)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 第26-27页 |
(二) 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 第27页 |
(三)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 第27-28页 |
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全面深化改革的互动关系 | 第28-33页 |
(一)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政治领域改革的紧密联系 | 第28-30页 |
(二)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经济领域改革的紧密联系 | 第30-31页 |
(三)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力全面深化改革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原则 | 第33-41页 |
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第33-38页 |
(一) 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第33-34页 |
(二) 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第34-37页 |
(三) 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 第37-38页 |
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 第38-41页 |
(一)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 第38-39页 |
(二)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需要促进共享发展。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实施 | 第41-55页 |
一、用系统思维谋划改革的全局 | 第41-45页 |
(一) 全面深化改革与其他领域的统筹协调 | 第41-44页 |
(二) 改革布局“五位一体”的统筹协调 | 第44-45页 |
(三) 改革具体措施的统筹协调 | 第45页 |
二、辩证认识、处理好改革中的五大关系 | 第45-48页 |
(一) 辩证认识、处理好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 第45-46页 |
(二) 辩证认识、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 第46-47页 |
(三) 辩证认识、处理好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的关系 | 第47页 |
(四) 辩证认识、处理好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的关系 | 第47-48页 |
(五) 辩证认识、处理好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 | 第48页 |
三、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 第48-52页 |
(一) 利益固化现象的存在及其影响 | 第49-50页 |
(二) 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的措施 | 第50-52页 |
四、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 | 第52-55页 |
(一) 社会思想的多元化,部分思想观念对改革形成消极影响 | 第52页 |
(二)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 第52-55页 |
第五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保障 | 第55-67页 |
一、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 | 第55-61页 |
(一) 发挥党在改革中领导作用的必要性 | 第55-57页 |
(二) 打铁还需自身硬 | 第57-61页 |
二、紧紧依靠人民 | 第61-63页 |
(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改革的力量源泉 | 第61-62页 |
(二) 尊重并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 | 第62-63页 |
三、建设法治中国 | 第63-67页 |
(一) 法治中国引领全面深化改革 | 第63-64页 |
(二)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 | 第64-67页 |
结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