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菌类论文

竹黄的分离鉴定与竹红菌素光动力诱导凋亡的机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符号说明第11-12页
第一章 综述第12-29页
    1 竹黄研究进展第12-15页
        1.1 外观形态与显微结构第12-13页
        1.2 分布第13-14页
        1.3 主要活性物质第14-15页
    2 竹红菌素及其衍生物研究进展第15-22页
        2.1 竹红菌素简介第15页
        2.2 竹红菌素生物活性第15-16页
        2.3 竹红菌素合成第16-18页
        2.4 竹红菌素的化学修饰第18-20页
        2.5 竹红菌素物理修饰第20-22页
    3 光动力抗癌疗法第22-27页
        3.1 发展史第22-23页
        3.2 光化学和光物理机制第23-24页
        3.3 分子机制第24-25页
        3.4 竹红菌素介导的光动力疗法抗癌机制研究第25-27页
    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第27-29页
第二章 产竹红菌素菌株的筛选和鉴定第29-45页
    1 引言第29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9-35页
        2.1 供试材料第29页
        2.2 主要仪器与试剂第29-31页
        2.3 提取溶剂筛选第31页
        2.4 竹红菌素的初步分离第31页
        2.5 竹红菌素的纯化第31-32页
        2.6 竹红菌素结构鉴定第32页
        2.7 菌株筛选第32-33页
        2.8 产竹红菌素能力鉴定第33-34页
        2.9 形态结构鉴定第34页
        2.10 分子鉴定第34-35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5-43页
        3.1 提取溶剂确定第35页
        3.2 提取物结构确证第35-38页
        3.3 产苝醌色素菌株的筛选第38-41页
        3.4 菌株S-4201形态特征第41-42页
        3.5 rDNA测序结果和聚类分析第42-43页
    4 讨论与小结第43-45页
第三章 竹红菌甲素光动力诱导肺腺癌细胞凋亡的机制第45-76页
    1 引言第45页
    2 材料与方法第45-53页
        2.1 细胞系第45页
        2.2 主要仪器与试剂第45-47页
        2.3 细胞培养第47页
        2.4 细胞摄取观察第47页
        2.5 光毒性和暗毒性研究第47页
        2.6 细胞凋亡测定第47-49页
        2.7 细胞内ROS水平测定第49页
        2.8 凋亡的ROS依赖实验第49页
        2.9 iTRAQ分析第49-51页
        2.10 Caspase依赖性测定第51页
        2.11 线粒体功能和结构测定第51-53页
        2.12 统计分析第5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3-72页
        3.1 HA光毒性和暗毒性评价第53-59页
        3.2 蛋白质组iTRAQ分析HA诱导的凋亡通路第59-65页
        3.3 线粒体参与HA-PDT诱导的凋亡第65-69页
        3.4 细胞色素C的释放参与MMP变化第69-71页
        3.5 下游caspase激活有助于细胞凋亡发生第71-72页
    4 讨论与小结第72-76页
第四章 竹红菌甲素基于聚乳酸羟基乙酸的递药系统研究第76-94页
    1 引言第76-77页
    2 材料与方法第77-81页
        2.1 细胞株第77页
        2.2 主要仪器与试剂第77-78页
        2.3 PLGA/HA NPs的制备第78页
        2.4 理化表征第78页
        2.5 包封率和载药量测定第78-79页
        2.6 体外释放研究第79页
        2.7 光物理特性研究第79-80页
        2.8 体外毒性评价第80-8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81-90页
        3.1 PLGA/HANPs的形态学分析第81-82页
        3.2 Zeta电位(ζ)和粒径分析第82页
        3.3 包封率和载药量研究第82-83页
        3.4 物理化学表征第83-86页
        3.5 体外释放动力学研究第86页
        3.6 光物理特性和光稳定性研究第86-88页
        3.7 细胞存活率和ROS水平分析第88-89页
        3.8 细胞摄取研究第89-90页
        3.9 细胞凋亡分析第90页
    4 讨论与小结第90-94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94-96页
    5.1 结论第94页
    5.2 展望第94-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8页
附录第108-114页
在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研究成果第114-115页
致谢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孔隙地下水系统三维动态建模时空数据模型研究
下一篇:顾及视觉变量相似性的地图符号GPU高效渲染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