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页 |
| 前言 | 第9-10页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0-14页 |
| 1、中医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 1.1 内治 | 第10页 |
| 1.2 外治 | 第10-12页 |
| 1.2.1 熏洗坐浴法 | 第10-11页 |
| 1.2.2 油膏剂 | 第11页 |
| 1.2.3 散剂 | 第11页 |
| 1.2.4 针灸法 | 第11-12页 |
| 1.2.5 垫棉压迫法 | 第12页 |
| 1.2.6 中药注射制剂 | 第12页 |
| 1.2.7 中药直肠灌注 | 第12页 |
| 1.3 讨论 | 第12-13页 |
| 1.4 结语 | 第13-14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4-23页 |
| 1、临床资料与方法 | 第14页 |
| 2、病例选择标准 | 第14-15页 |
| 2.1 诊断标准 | 第14页 |
| 2.2 纳入标准 | 第14页 |
| 2.3 排除标准 | 第14-15页 |
| 2.4 剔除标准 | 第15页 |
| 3、实验方法 | 第15页 |
| 3.1 临床分组 | 第15页 |
| 3.2 试验方案 | 第15页 |
| 4、观察指标及方法 | 第15-16页 |
| 4.1 一般性观察指标 | 第15页 |
| 4.2 疗效观察指标 | 第15页 |
| 4.3 观察方法 | 第15-16页 |
| 4.3.1 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 | 第16页 |
| 4.3.2 创面愈合率 | 第16页 |
| 4.3.3 创面愈合天数 | 第16页 |
| 5、疗效判断标准 | 第16页 |
| 6、安全性指标 | 第16页 |
| 7、统计学方法 | 第16页 |
| 8、结果与分析 | 第16-20页 |
| 8.1 一般情况分析 | 第16-19页 |
| 8.1.1 性别分布情况 | 第17页 |
| 8.1.2 年龄分布情况 | 第17-18页 |
| 8.1.3 病程情况 | 第18-19页 |
| 8.2 经治疗各项指标结果及分析 | 第19-20页 |
| 8.2.1 两组病例术后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比较 | 第19页 |
| 8.2.2 两组病例术后创面面积比较、创面愈合率比较 | 第19-20页 |
| 8.2.3 两组病例术后创面愈合天数比较 | 第20页 |
| 8.2.4 两组病例总疗效比较 | 第20页 |
| 8.3 安全性观测结果 | 第20页 |
| 9、讨论 | 第20-23页 |
| 9.1 中医学对肛瘘的认识 | 第20-21页 |
| 9.2 西医学对肛瘘的认识 | 第21页 |
| 9.3 自制生肌散的组方和现代药理 | 第21-23页 |
| 结语 | 第23-24页 |
| 1、本研究的结论 | 第23页 |
| 2、本课题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23-24页 |
| 参考文献 | 第24-25页 |
| 附录 | 第25-2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28-29页 |
| 致谢 | 第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