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3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2-13页 |
第2章“网络暴力”概述 | 第13-22页 |
2.1“网络暴力”概念 | 第13-16页 |
2.2“网络暴力”特征 | 第16-17页 |
2.3“网络暴力”分类 | 第17-22页 |
2.3.1 失控的“人肉搜索” | 第18-19页 |
2.3.2 语言类网络暴力 | 第19-22页 |
第3章“网络暴力”的刑法规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2-33页 |
3.1 人肉搜索类网络暴力的刑法规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22-27页 |
3.1.1 人肉搜索类网络暴力的刑法规制现状 | 第22-23页 |
3.1.2 人肉搜索类网络暴力刑法规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3-27页 |
3.2 语言类网络暴力的刑法规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27-33页 |
3.2.1 网络谣言行为的刑法规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27-31页 |
3.2.2 粗暴、攻击性言语的刑法规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31-33页 |
第4章“网络暴力”刑法规制的完善 | 第33-40页 |
4.1 人肉搜索类网络暴力的刑法规制完善 | 第33-35页 |
4.1.1 确定公民个人信息的范围 | 第33-34页 |
4.1.2 非法获取行为的认定 | 第34-35页 |
4.1.3 扩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行为方式 | 第35页 |
4.2 语言类网络暴力的刑法规制完善 | 第35-40页 |
4.2.1 修改立法,扩大刑法规制的虚假信息范围 | 第35-36页 |
4.2.2 明确网络谣言行为的入罪标准 | 第36-37页 |
4.2.3 调整网络语言暴力具体罪名的法定刑期 | 第37-38页 |
4.2.4 限定公民隐私权的保护范围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