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2章 电动汽车能源补给系统基础理论研究 | 第17-29页 |
2.1 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研究 | 第17-20页 |
2.1.1 电动汽车简介 | 第17-18页 |
2.1.2 电动汽车的主要充电模式 | 第18-19页 |
2.1.3 电动汽车发展对充电技术的要求 | 第19-20页 |
2.2 电动汽车能源补给系统简介 | 第20-24页 |
2.2.1 充电桩 | 第20-21页 |
2.2.2 充电站 | 第21-22页 |
2.2.3 电动汽车能源补给系统的建设选址要求 | 第22-24页 |
2.3 综合评价方法 | 第24-28页 |
2.3.1 综合评价方法定义 | 第24-25页 |
2.3.2 综合评价方法的发展 | 第25-26页 |
2.3.3 综合评价方法的基本步骤 | 第26-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电动汽车能源补给系统选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9-40页 |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特性及构建原则 | 第29-31页 |
3.2 电动汽车能源补给系统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1-39页 |
3.2.1 经济技术指标 | 第31-33页 |
3.2.2 充电需求指标 | 第33-35页 |
3.2.3 运行可靠性指标 | 第35-36页 |
3.2.4 建设效果评价指标 | 第36-3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电动汽车能源补给系统选址评价方法及评价模型 | 第40-47页 |
4.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第40-42页 |
4.1.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40页 |
4.1.2 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 | 第40-42页 |
4.1.3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42页 |
4.2 利用模糊评价理论对能源补给系统选址评价的过程 | 第42-46页 |
4.2.1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42-45页 |
4.2.2 评语集的选取和隶属度的确定 | 第45页 |
4.2.3 选定模糊算子 | 第45页 |
4.2.4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处理 | 第45-4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电动汽车能源补给建设项目选址实证分析 | 第47-60页 |
5.1 案例背景 | 第47页 |
5.2 各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7-49页 |
5.3 各级指标的基础模糊综合评价 | 第49-58页 |
5.4 选址方案的模糊综合评价 | 第58-60页 |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