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Aβ蛋白 | 第11页 |
1.2 药物的发展 | 第11-13页 |
1.2.1 金属离子与Aβ蛋白配位方式和金属螯合剂 | 第11-12页 |
1.2.2 抑制Aβ蛋白自聚集的药物 | 第12-13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模型设计和计算方法 | 第15-21页 |
2.1 模型设计 | 第15-18页 |
2.1.1 Aβ_(40/42)单体及五聚体模型 | 第15页 |
2.1.2 Cu~(2+)-Aβ_(40)化合物模型建立 | 第15-16页 |
2.1.3 CQ_i和TS1/0 的优化和参数设置 | 第16-17页 |
2.1.4 CQ_i在Cu~(2+)-Aβ_(40)化合物上的对接过程 | 第17-18页 |
2.2 MD模拟方法 | 第18页 |
2.3 分析工具与MM/PBSA方法 | 第18-21页 |
第三章 CQ_i对Cu~(2+)诱导的Aβ_(40)单体聚集的抑制机制 | 第21-43页 |
3.1 Cu~(2+)的结合增加了Aβ_(40)单体聚集的可能性 | 第21-24页 |
3.1.1 模拟系统的平衡分析 | 第21页 |
3.1.2 Cu~(2+)的结合引起Aβ_(40)单体二级结构的变化 | 第21-24页 |
3.2 药物CQ_i对Modelx中Aβ_(40)二级结构的恢复作用 | 第24-28页 |
3.2.1 药物CQ_i与Modelx的接触 | 第24-26页 |
3.2.2 在modelx中CQ_i对Aβ二级结构的恢复作用 | 第26-28页 |
3.3 CQ_i与Modelx的相互作用能——MM-PBSA分析 | 第28-30页 |
3.4 CQ_i和Modelx之间的结合位点和模式 | 第30-36页 |
3.5 CQ_i药物的评价 | 第36-39页 |
3.5.1 CQ_i药物的结构特征 | 第36-37页 |
3.5.2 Docking的结果与MD结果不同 | 第37页 |
3.5.3 结合强度和结合位置的关系 | 第37页 |
3.5.4 自然多酚类及合成类药物 | 第37-38页 |
3.5.5 分析和前瞻性 | 第38-39页 |
3.6 小结 | 第39-43页 |
第四章 丹参酮及其衍生物对Aβ_(40/42)聚集体抑制/稳定性效应 | 第43-63页 |
4.1 mAβ_(40)和mAβ_(42)在有无TS1和TS0二级结构的变化 | 第43-47页 |
4.2 TS1/0 在mAβ_(40/42)中主要的结合位点 | 第47-53页 |
4.3 pAβ_(40/42)在有无TS1/0 时二级结构的变化 | 第53-54页 |
4.4 TS1/0 在pAβ_(40/42)中主要的作用方式和结合位点 | 第54-57页 |
4.5 TS1/TS0药物分子对pAβ_(40/42)的稳定性的影响 | 第57-59页 |
4.6 TS1/0 分子的结构特征 | 第59-60页 |
4.7 小结 | 第60-6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附录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