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研究趋势与不足 | 第15-16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2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理论研究 | 第18-26页 |
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界定 | 第18-20页 |
2.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 第18-19页 |
2.1.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内涵 | 第19-20页 |
2.2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界定 | 第20-22页 |
2.2.1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内涵 | 第20-21页 |
2.2.2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主要流派 | 第21-22页 |
2.3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2.3.1 全球化理论 | 第22-24页 |
2.3.2 文化传播理论 | 第24-26页 |
第3章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现状 | 第26-39页 |
3.1 大学生对西方社会思潮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 | 第27-33页 |
3.1.1 大学生对西方社会思潮认同现状 | 第27-29页 |
3.1.2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 | 第29-33页 |
3.2 西方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认同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1 西方社会思潮认知度对国家层面认同度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2 西方社会思潮认同度对国家层面认同度的影响 | 第34页 |
3.3 西方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认同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1 西方社会思潮认知度对社会层面认同度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2 西方社会思潮认同度对社会层面认同度的影响 | 第35页 |
3.4 西方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认同的影响 | 第35-37页 |
3.4.1 西方社会思潮认知度对个人层面认同度的影响 | 第35-36页 |
3.4.2 西方社会思潮认同度对个人层面认同度的影响 | 第36-37页 |
3.5 西方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体认同的影响 | 第37-39页 |
3.5.1 西方社会思潮认知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 第37页 |
3.5.2 西方社会思潮认同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 第37-39页 |
第4章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成因分析 | 第39-48页 |
4.1 社会多元化发展趋势 | 第39-41页 |
4.1.1 全球化促使社会思潮交融 | 第39-40页 |
4.1.2 新媒体对社会思潮把关不严 | 第40-41页 |
4.2 学校思想引导机制有待完善 | 第41-43页 |
4.2.1 西方社会思潮相关教育有待充实 | 第41-42页 |
4.2.2 大学生价值观认同引导有待强化 | 第42-43页 |
4.3 家庭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 第43-45页 |
4.3.1 现代家庭教育存在疏漏之处 | 第43-44页 |
4.3.2 家长易忽视大学生价值观培育 | 第44-45页 |
4.4 大学生自身能力有待提高 | 第45-48页 |
4.4.1 理性判断能力有待提升 | 第45-46页 |
4.4.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环节有待完善 | 第46-48页 |
第5章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应对机制 | 第48-56页 |
5.1 优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 第48-50页 |
5.1.1 理性对待当代西方社会思潮 | 第48-49页 |
5.1.2 新媒体提高把关力度 | 第49-50页 |
5.2 完善高校思想教育引导机制 | 第50-52页 |
5.2.1 增添西方社会思潮相关教育 | 第50-51页 |
5.2.2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作用 | 第51-52页 |
5.3 家庭重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52-54页 |
5.3.1 改变家庭教育理念 | 第52-53页 |
5.3.2 加强子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 第53-54页 |
5.4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大学生 | 第54-56页 |
5.4.1 提升大学生自身理性判断能力 | 第54-55页 |
5.4.2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付诸具体行动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1-62页 |
附录 | 第62-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