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皂角苷对土壤中稀土元素淋洗效果的实验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1页
    1.1 稀土资源开发导致的土壤污染现状第10-11页
        1.1.1 稀土矿区及其周边土壤污染现状第10页
        1.1.2 土壤中稀土元素潜在的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风险第10-11页
    1.2 污染土壤的治理技术研究进展第11-15页
        1.2.1 污染土壤治理技术第11-13页
        1.2.2 土壤淋洗剂的分类和特点第13-15页
    1.3 生物表面活性剂淋洗污染土壤的研究现状第15-19页
        1.3.1 生物表面活性剂简介第15-16页
        1.3.2 生物表面活性剂淋洗污染土壤的研究现状第16-17页
        1.3.3 皂角苷淋洗污染土壤的研究现状第17-19页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9-21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1-26页
    2.1 实验药剂及仪器第21-22页
        2.1.1 实验试剂第21页
        2.1.2 实验仪器第21-22页
    2.2 测定与计算方法第22-26页
        2.2.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第22页
        2.2.2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测定第22-24页
        2.2.3 土壤中稀土含量的测定第24页
        2.2.4 稀土形态测定方法第24-25页
        2.2.5 皂角苷定量分析方法第25页
        2.2.6 稀土淋洗效率计算方法第25-26页
第三章 皂角苷对稀土的淋洗效果及影响因素第26-36页
    3.1 实验内容第26-27页
        3.1.1 土壤样品的处理第26页
        3.1.2 振荡淋洗实验第26-27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27-34页
        3.2.1 皂角苷浓度对稀土淋洗效率的影响第27-28页
        3.2.2 淋洗液pH对淋洗效果的影响第28-30页
        3.2.3 土液比对淋洗效果的影响第30-31页
        3.2.4 淋洗时间对稀土淋洗效率的影响第31页
        3.2.5 单一与复合污染土壤对淋洗效果的影响第31-32页
        3.2.7 背景电解质强度对皂角苷淋洗的影响第32-33页
        3.2.8 土壤中稀土化学形态分析第33-34页
    3.3 本章小结第34-36页
第四章 土柱淋洗对污染土壤中稀土的淋洗效果第36-47页
    4.1 实验内容第36-37页
        4.1.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第36页
        4.1.2 土柱淋洗实验第36-37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37-46页
        4.2.1 皂角苷对稀土元素的土柱淋洗效果第37-39页
        4.2.2 土柱淋洗实验与振荡淋洗实验对比第39-40页
        4.2.3 淋滤液pH值变化第40-41页
        4.2.4 淋滤过程对土壤Fe、Al离子的迁移性第41-42页
        4.2.5 土壤中稀土化学形态的变化第42-43页
        4.2.6 土壤中稀土的稳定性第43-44页
        4.2.7 土壤的理化性质变化第44-45页
        4.2.8 不同生物表面活性剂淋洗效果对比第45-46页
    4.3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五章 皂角苷与稀土元素的反应机理第47-55页
    5.1 实验内容第47-48页
        5.1.1 红外光谱测定第47页
        5.1.2 皂角苷与稀土配位稳定常数和配位比的测定第47页
        5.1.3 淋洗动力学实验第47页
        5.1.4 皂角苷在土壤中的吸附第47-48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48-54页
        5.2.1 红外光谱分析第48-49页
        5.2.2 皂角苷与稀土配位稳定常数和配位比的测定第49-50页
        5.2.3 皂角苷对土壤中稀土元素的淋洗动力学第50-52页
        5.2.4 皂角苷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第52-54页
    5.3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55-57页
    6.1 结论第55-56页
    6.2 研究展望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3页
致谢第63-64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4-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供水管水压远程智能监控系统分析与设计
下一篇:超高速卷接机组中交流伺服系统PI参数整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