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1.2.1 互联网平台领导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2.2 互联网用户创业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2.3 互联网平台领导与用户创业协同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7页 |
1.2.4 文献述评 | 第17-18页 |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框架 | 第18-20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3.2 论文的结构框架 | 第18-20页 |
1.4 创新点及不足 | 第20-21页 |
第2章 互联网平台领导与用户创业协同理论分析 | 第21-28页 |
2.1 互联网平台领导的基本理论 | 第21-22页 |
2.1.1 平台领导的概念界定 | 第21页 |
2.1.2 平台领导的特征 | 第21-22页 |
2.2 互联网用户创业的基本理论 | 第22-23页 |
2.2.1 互联网创业的基本特征 | 第22页 |
2.2.2 互联网创业的基本原则 | 第22页 |
2.2.3 互联网创业的发展趋势 | 第22-23页 |
2.3 互联网平台领导与用户创业协同基本理论 | 第23-24页 |
2.3.1 交易费用理论 | 第23页 |
2.3.2 资源基础理论 | 第23-24页 |
2.3.3 协同效应理论 | 第24页 |
2.4 互联网平台领导与用户创业协同动因分析 | 第24-28页 |
2.4.1 基于国外平台领导陆续开放平台的压力 | 第24-25页 |
2.4.2 基于技术角度的协同 | 第25-26页 |
2.4.3 基于经营角度的协同 | 第26页 |
2.4.4 基于营销角度的协同 | 第26-27页 |
2.4.5 基于财务角度的协同 | 第27-28页 |
第3章 阿里巴巴平台领导与用户创业的混合型协同模式分析 | 第28-42页 |
3.1 混合型协同模式介绍 | 第28-35页 |
3.1.1 平台开发协同模式——腾讯开放平台 | 第28-30页 |
3.1.2 平台开发协同模式产生的优势 | 第30页 |
3.1.3 双边市场协同模式——唯品会平台 | 第30-32页 |
3.1.4 双边市场协同模式产生的优势 | 第32-33页 |
3.1.5 混合型协同模式的核心 | 第33页 |
3.1.6 混合型协同模式下存在的问题 | 第33-35页 |
3.2 阿里巴巴与用户创业的混合型协同模式分析 | 第35-42页 |
3.2.1 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概况分析 | 第35-36页 |
3.2.2 阿里巴巴与用户创业的混合型协同模式实践 | 第36-40页 |
3.2.3 阿里巴巴克服协同过程中问题的机制 | 第40-42页 |
第4章 阿里巴巴与用户创业的协同效应评价 | 第42-50页 |
4.1 协同效应的评价方法 | 第42-45页 |
4.1.1 财务角度评价方法 | 第42-43页 |
4.1.2 非财务角度评价方法 | 第43-45页 |
4.2 阿里巴巴与用户创业财务角度的协同效应 | 第45-48页 |
4.2.1 盈利能力不断提升 | 第45-47页 |
4.2.2 偿债能力增强 | 第47-48页 |
4.2.3 具有良好的发展能力 | 第48页 |
4.3 阿里巴巴与用户创业非财务角度的协同效应 | 第48-50页 |
4.3.1 阿里巴巴与创业用户的协同进化 | 第48-49页 |
4.3.2 阿里巴巴与创业用户的互利共赢 | 第49页 |
4.3.3 阿里巴巴与创业用户的竞争协同 | 第49-50页 |
第5章 平台领导与用户创业混合型协同模式的发展建议 | 第50-52页 |
5.1 鼓励开放平台,推动电子商务平台领导的开放协同创新 | 第50页 |
5.2 提升用户的创业能力,推动用户创业的多线性嵌入 | 第50-51页 |
5.3 建立多主体协同创新,推动传统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化转型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