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引言 | 第14-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24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9-23页 |
1.3.3 文献述评 | 第23-24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4-2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25-27页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7页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7-41页 |
2.1 林下经济产业的基本概念 | 第27-29页 |
2.1.1 林下经济产业的概念 | 第27-28页 |
2.1.2 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意义 | 第28-29页 |
2.2 林下经济产业概念溯源 | 第29-31页 |
2.3 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地位与作用 | 第31-33页 |
2.3.1 林下经济产业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 第31-32页 |
2.3.2 林下经济产业与国有林区改革 | 第32页 |
2.3.3 林下经济产业与农民增收 | 第32-33页 |
2.3.4 林下经济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 | 第33页 |
2.4 动力及动力机制基本概念 | 第33-36页 |
2.4.1 动力 | 第33-35页 |
2.4.2 动力机制 | 第35-36页 |
2.5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6-41页 |
2.5.1 产业经济学 | 第36-37页 |
2.5.2 演化经济学 | 第37-38页 |
2.5.3 制度经济学 | 第38-39页 |
2.5.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9-40页 |
2.5.5 自组织系统理论 | 第40-41页 |
3 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41-55页 |
3.1 国有林区发展概况 | 第41-42页 |
3.2 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历程 | 第42-49页 |
3.2.1 萌芽及形成期(1949-1977) | 第43-44页 |
3.2.2 成长期(1978-1997) | 第44-45页 |
3.2.3 快速发展期(1998-2013) | 第45-47页 |
3.2.4 稳定发展期(2014-) | 第47-49页 |
3.3 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条件与特征分析 | 第49-53页 |
3.3.1 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条件 | 第49-51页 |
3.3.2 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特征 | 第51-53页 |
3.4 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 第53-55页 |
3.4.1 产业竞争力低 | 第53-54页 |
3.4.2 产品附加值低 | 第54页 |
3.4.3 技术人才缺失 | 第54页 |
3.4.4 林下作物经营权未放开 | 第54-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页 |
4 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动力源分析 | 第55-83页 |
4.1 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压力分析 | 第55-57页 |
4.1.1 产业结构调整压力 | 第56页 |
4.1.2 林区社会经济发展压力 | 第56-57页 |
4.1.3 生态环境保护压力 | 第57页 |
4.2 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动力分析 | 第57-66页 |
4.2.1 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动力源的含义 | 第57-61页 |
4.2.2 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动力推进主体 | 第61-64页 |
4.2.3 产业发展推进主体相互关系与职能 | 第64-66页 |
4.3 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动力的动态分析 | 第66-68页 |
4.3.1 不同时期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动力动态变化 | 第66-67页 |
4.3.2 不同时期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动力主体的动态演化 | 第67-68页 |
4.4 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动力因子的量化分析 | 第68-73页 |
4.4.1 动力因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68-71页 |
4.4.2 动力因子评价分析方法 | 第71-73页 |
4.5 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动力因子作用综合评价 | 第73-82页 |
4.5.1 萌芽及形成期动力因子评价 | 第74页 |
4.5.2 成长期动力因子评价 | 第74-75页 |
4.5.3 快速发展期动力因子评价 | 第75-78页 |
4.5.4 稳定发展期动力因子评价 | 第78-8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5 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动力因子作用机理分析 | 第83-100页 |
5.1 研究理论与假设 | 第83-84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84-85页 |
5.3 数据来源 | 第85-92页 |
5.3.1 调研区域选择 | 第85-87页 |
5.3.2 调查问卷设计 | 第87-91页 |
5.3.3 变量的选取 | 第91-92页 |
5.4 实证分析 | 第92-98页 |
5.4.1 问卷的有效性检验 | 第92-94页 |
5.4.2 模型估计与评价 | 第94-95页 |
5.4.3 模型修正 | 第95-96页 |
5.4.4 模型结果 | 第96-98页 |
5.5 结果讨论 | 第98-99页 |
5.5.1 政策扶持是引导和保障动力 | 第98-99页 |
5.5.2 市场需求是关键联接动力 | 第99页 |
5.5.3 技术创新是核心载体动力 | 第99页 |
5.5.4 相关联产业是辅助动力 | 第9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6 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动力机制的框架设计 | 第100-110页 |
6.1 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动力机制的设计目的 | 第100-101页 |
6.2 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动力机制的设计原则 | 第101-102页 |
6.3 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动力机制的框架构成 | 第102-103页 |
6.4 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动力机制的优化设计 | 第103-108页 |
6.4.1 以政策扶持动力为主的引导机制 | 第103-105页 |
6.4.2 以市场需求动力为主的供求机制 | 第105-106页 |
6.4.3 以技术创新动力为主的创新机制 | 第106-107页 |
6.4.4 以相关联产业动力为主的带动机制 | 第107-108页 |
6.5 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动力机制的保障措施 | 第108-110页 |
6.5.1 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 | 第108-109页 |
6.5.2 实现市场配置资源功能 | 第109页 |
6.5.3 优化企业持续成长环境 | 第109-110页 |
6.5.4 构建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 第110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10页 |
7 阿尔山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动力机制案例分析 | 第110-118页 |
7.1 阿尔山市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 第111-112页 |
7.1.1 阿尔山市森林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 第111页 |
7.1.2 阿尔山市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的条件 | 第111-112页 |
7.2 阿尔山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演化分析 | 第112-114页 |
7.2.1 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动力 | 第112-113页 |
7.2.2 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推进主体 | 第113-114页 |
7.3 阿尔山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现状 | 第114-115页 |
7.3.1 政府主导机制 | 第114页 |
7.3.2 市场潜在需求拉动机制 | 第114页 |
7.3.3 企业资源整合创新机制 | 第114-115页 |
7.3.4 低碳、绿色产业发展带动机制 | 第115页 |
7.4 阿尔山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动力机制存在的不足 | 第115-116页 |
7.4.1 政府财力有限导致政府推力不足 | 第115-116页 |
7.4.2 产品同质化导致需求拉动力不足 | 第116页 |
7.4.3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导致服务创新意识不足 | 第116页 |
7.4.4 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导致相关联产业带动力不足 | 第116页 |
7.5 完善阿尔山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动力机制的对策建议 | 第116-118页 |
7.5.1 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提升政府推动力 | 第116-117页 |
7.5.2 大力培育有特色的产品或服务提升需求拉动力 | 第117页 |
7.5.3 加大扶持龙头企业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 第117页 |
7.5.4 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等相关联产业发展 | 第117-118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18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18-121页 |
8.1 研究的结论 | 第118-119页 |
8.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119-121页 |
致谢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5页 |
附录 | 第135-143页 |
作者简介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