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三七根茎收获机具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其他根茎类作物机具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3.1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三七机械收获总体方案的确定 | 第21-31页 |
2.1 三七机械收获设计依据 | 第21-22页 |
2.1.1 三七种植农艺要求 | 第21-22页 |
2.2 三七根系理论与种植土壤概况 | 第22-27页 |
2.2.1 三年生三七根系结构 | 第22页 |
2.2.2 三年生三七块根物理特性 | 第22-23页 |
2.2.3 土壤的物理机械性能 | 第23-27页 |
2.3 整机总体方案的确定 | 第27-29页 |
2.3.1 设计要求 | 第27页 |
2.3.2 整机布置方案 | 第27-28页 |
2.3.3 工作过程与原理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主要工作部件的改进设计 | 第31-53页 |
3.1 挖掘装置改进设计 | 第31-40页 |
3.1.1 挖掘铲设计要求 | 第31页 |
3.1.2 挖掘装置的选型 | 第31页 |
3.1.3 组合式挖掘铲总体结构与工作原理 | 第31-32页 |
3.1.4 组合式挖掘铲参数设计 | 第32-36页 |
3.1.5 纽合式挖掘铲牵引阻力理论分析 | 第36-40页 |
3.2 升运装置的改进设计 | 第40-45页 |
3.2.1 升运方案的选择 | 第40-42页 |
3.2.2 杆条式升运装置主要参数的确定 | 第42-43页 |
3.2.3 升运装置的工作过程 | 第43页 |
3.2.4 抖动轮设计与运动分析 | 第43-45页 |
3.3 根土分离装置的改进设计 | 第45-51页 |
3.3.1 去土方案的确定 | 第45-47页 |
3.3.2 根土分离装置的设计 | 第47-48页 |
3.3.3 带孔托板的结构设计 | 第48页 |
3.3.4 碾辊的设计 | 第48-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组合式挖掘铲的离散元仿真分析 | 第53-61页 |
4.1 EDEM软件简介 | 第53-54页 |
4.1.1 EDEM软件的特点及其应用 | 第53页 |
4.1.2 EDEM的基本模块 | 第53-54页 |
4.2 边界模型的建立与参数的选取 | 第54-57页 |
4.2.1 边界模型的建立 | 第54-55页 |
4.2.2 离散元接触力学模型 | 第55-56页 |
4.2.3 离散元微观参数的选取 | 第56-57页 |
4.3 组合式挖掘铲的离散元仿真及结果分析 | 第57-59页 |
4.3.1 工作阻力对比分析 | 第57-59页 |
4.3.2 土壤颗粒运动轨迹分析 | 第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根土分离过程的有限元仿真分析 | 第61-69页 |
5.1 仿真计算模型 | 第61-63页 |
5.1.1 几何模型 | 第61-62页 |
5.1.2 材料模型及参数 | 第62-63页 |
5.1.3 数值计算模型 | 第63页 |
5.2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63-67页 |
5.2.1 碾压对三七根土复合体的作用过程 | 第63-64页 |
5.2.2 土壤分离过程 | 第64-66页 |
5.2.3 三七块根应力变化 | 第66-6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六章 样机性能试验与分析 | 第69-81页 |
6.1 样机试制 | 第69-70页 |
6.2 挖掘装置与升运装置田间试验 | 第70-74页 |
6.2.1 田间试验条件 | 第70页 |
6.2.2 田间试验设计 | 第70-71页 |
6.2.3 田间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71-73页 |
6.2.4 模型验证与样机性能试验 | 第73-74页 |
6.3 根土分离装置台架试验 | 第74-80页 |
6.3.1 试验材料 | 第74-75页 |
6.3.2 试验方法 | 第75页 |
6.3.3 试验因素选取 | 第75-76页 |
6.3.4 一次碾压试验设计 | 第76-77页 |
6.3.5 二次碾压试验设计 | 第77-79页 |
6.3.6 根土分离装置最优方案的确定 | 第79-8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7.1 结论 | 第81-82页 |
7.2 展望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附录A: 本人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科研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