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本课题的背景、来源及意义 | 第9-10页 |
·位移传感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2 三种栅式位移传感器原理分析 | 第15-29页 |
·引言 | 第15页 |
·光栅位移传感器的测量原理 | 第15-19页 |
·光栅位移传感器的莫尔条纹 | 第15-17页 |
·光栅的相位调制工作方式 | 第17-18页 |
·光栅的非调制工作方式 | 第18-19页 |
·感应同步器的测量原理 | 第19-22页 |
·感应同步器的鉴幅工作方式 | 第20-21页 |
·感应同步器的鉴相工作方式 | 第21-22页 |
·时栅位移传感器的测量原理 | 第22-26页 |
·时空坐标转换理论和时空坐标转换系统 | 第22-24页 |
·场式时栅位移传感器 | 第24-26页 |
·时栅位移传感器与非调制式光栅及鉴相式感应同步器的比较 | 第26-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新型栅式位移传感器的测量原理和结构设计 | 第29-43页 |
·新型栅式位移传感器测量原理 | 第29-34页 |
·感应同步器感应信号的谐波分析 | 第29-32页 |
·新型栅式位移传感器的感应电势解调与位置检测 | 第32-34页 |
·新型栅式位移传感器结构设计 | 第34-37页 |
·转子绕组的结构设计 | 第34-35页 |
·定子绕组的结构设计 | 第35-37页 |
·新型栅式位移传感器结构布局的优点 | 第37页 |
·新型栅式位移传感器绕组设计与加工制作 | 第37-42页 |
·绕组设计 | 第37-39页 |
·绕组加工工艺 | 第39-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4 新型栅式位移传感器测量系统的设计 | 第43-53页 |
·激励电源 | 第43-47页 |
·激励电源频率的选择 | 第44页 |
·滤波电路 | 第44-46页 |
·移相电路 | 第46-47页 |
·信号处理电路 | 第47-50页 |
·信号调理电路 | 第47-49页 |
·数字信号处理电路 | 第49-50页 |
·显示电路 | 第50页 |
·电磁兼容设计 | 第50-51页 |
·软件设计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5 新型栅式位移传感器的实验研究 | 第53-63页 |
·新型栅式位移传感器的实验系统 | 第53-57页 |
·实验装置的设计 | 第54页 |
·实验装置的安装 | 第54-55页 |
·定子和激励电源的连接方式 | 第55-57页 |
·实验研究 | 第57-59页 |
·稳定性测试 | 第57-58页 |
·精度实验 | 第58-59页 |
·数据采样与处理 | 第59-62页 |
·整周随机采样 | 第59-60页 |
·对极内采样与拟合处理 | 第60-62页 |
·整周对极点采样 | 第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6 误差分析 | 第63-70页 |
·三大误差 | 第63-69页 |
·随机误差来源分析 | 第63-65页 |
·系统误差分析 | 第65-69页 |
·新型栅式位移传感器和时栅的对比 | 第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7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总结 | 第70-71页 |
·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附录 | 第78-94页 |
1 整周随机误差值 | 第78-82页 |
2 0°~1°对极内误差值 | 第82-84页 |
3 180°~181°对极内误差 | 第84-86页 |
4 0°~1°对极内拟合误差值 | 第86-88页 |
5 180°~181°对极内拟合误差值 | 第88-90页 |
6 0°~360°整周对极点误差 | 第90-9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