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8-15页 |
| 1.1 背景与意义 | 第8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4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 第2章 微通道内流体流动的控制方程 | 第15-23页 |
| 2.1 微通道内溶液流动 | 第15-19页 |
| 2.1.1 电势分布 | 第15-17页 |
| 2.1.2 速度场 | 第17-18页 |
| 2.1.3 电黏性效应与流动电势 | 第18-19页 |
| 2.2 传热过程 | 第19-20页 |
| 2.3 无量纲处理 | 第20-22页 |
| 2.4 假设条件 | 第22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3章 微通道内流体的电渗流及传热过程 | 第23-36页 |
| 3.1 控制方程及其边界条件与建模过程 | 第23-25页 |
| 3.2 流动参数范围 | 第25-26页 |
| 3.3 Debye-Huckel近似适用范围分析 | 第26-28页 |
| 3.4 zeta电势、动电参数对温度的影响 | 第28-30页 |
| 3.5 zeta电势对黏度比、Po数、Nu数的影响 | 第30-32页 |
| 3.6 黏性变化系数A对平均速度、Nu数和Po数的影响 | 第32-34页 |
| 3.7 焦耳热系数对平均速度的影响 | 第34-35页 |
| 3.8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4章 微通道内电渗-压力混合驱动流的传热传质过程及熵分析 | 第36-52页 |
| 4.1 模型假设与控制方程及其边界条件 | 第36-38页 |
| 4.1.1 静电场、速度场和温度场控制方程及其边界条件 | 第36页 |
| 4.1.2 浓度场 | 第36-37页 |
| 4.1.3 熵的分析 | 第37-38页 |
| 4.2 速度比 Γ、动电参数K对速度、温度的影响 | 第38-39页 |
| 4.3 焦耳热、黏性热耗散系数对温度的影响 | 第39-40页 |
| 4.4 传质系数ReSc、动电参数K和速度比 Γ 数对离子浓度的影响 | 第40-42页 |
| 4.5 不同流动参数对局部熵的影响 | 第42-44页 |
| 4.6 不同流动参数对总熵的影响 | 第44-46页 |
| 4.7 传质系数ReSc、焦耳热和黏性热耗散系数对各热效应的影响 | 第46-48页 |
| 4.8 zeta电势、动电参数K对总熵ST及各热效应的影响 | 第48-50页 |
| 4.9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 第5章 微通道内压力驱动流的传热过程及流动电势 | 第52-65页 |
| 5.1 控制方程 | 第52-53页 |
| 5.2 电流平衡的速度及其问题 | 第53-55页 |
| 5.3 电流密度平衡条件及其流动速度 | 第55-56页 |
| 5.4 动电参数K对速度的影响 | 第56页 |
| 5.5 电黏性系数 γ~*、动电参数K对温度 θ、熵的影响 | 第56-59页 |
| 5.6 电黏性系数 γ~*、动电参数K和Br数对Po数、Nu数的影响 | 第59-61页 |
| 5.7 动电参数K、电黏性系数 γ~*对流动电势的影响 | 第61-64页 |
| 5.8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8页 |
| 6.1 总结 | 第65-66页 |
| 6.2 创新点 | 第66-67页 |
| 6.3 展望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