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缩略词 | 第13-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26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21页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4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2.2 研究方案 | 第22-23页 |
1.2.3 技术路线图 | 第23-24页 |
1.3 研究工作执行情况 | 第24页 |
1.4 预期研究目标和创新点 | 第24-26页 |
1.4.1 预期研究目标 | 第24-25页 |
1.4.2 本研究创新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6-36页 |
2.1 引言 | 第26-27页 |
2.2 重金属对植物的影响 | 第27-30页 |
2.2.1 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 | 第27-29页 |
2.2.2 植物对重金属的抗性 | 第29-30页 |
2.3 生长素对植物的调控作用 | 第30-31页 |
2.3.1 生长素的特性 | 第30-31页 |
2.3.2 生长素对植物的调节作用 | 第31页 |
2.4 光合作用 | 第31-35页 |
2.4.1 砷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32-34页 |
2.4.2 植物激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34-35页 |
2.5 问题与展望 | 第35-36页 |
第三章 砷胁迫下IAA对不同砷富集能力植物生长和光合色素的影响 | 第36-46页 |
3.1 引言 | 第36-37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37页 |
3.2.2 植物培养 | 第37-38页 |
3.2.3 样品处理 | 第38页 |
3.2.4 实验方法 | 第38页 |
3.2.5 数据处理 | 第38-39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3.3.1 砷胁迫下IAA对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 第39页 |
3.3.2 砷胁迫下IAA对植物株高和根长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3 砷胁迫下IAA对植物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40-42页 |
3.4 讨论 | 第42-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砷胁迫下IAA对不同砷富集能力植物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暗反应酶活性的影响 | 第46-54页 |
4.1 引言 | 第46-47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4.2.1 植物材料 | 第47页 |
4.2.2 植物培养 | 第47-48页 |
4.2.3 样品处理 | 第48页 |
4.2.4 实验方法 | 第48页 |
4.2.5 数据处理 | 第48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8-51页 |
4.3.1 砷胁迫下IAA对植物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49-50页 |
4.3.2 碑胁迫下IAA对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50页 |
4.3.3 砷胁迫下IAA对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4.4 讨论 | 第51-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砷胁迫下IAA对不同砷富集能力植物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 第54-64页 |
5.1 引言 | 第54-55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55-56页 |
5.2.1 植物材料 | 第55页 |
5.2.2 植物培养 | 第55页 |
5.2.3 样品处理 | 第55页 |
5.2.4 实验方法 | 第55-56页 |
5.2.5 数据处理 | 第56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6-60页 |
5.3.1 砷胁迫下IAA对植物体内总砷含量的影响 | 第56-57页 |
5.3.2 砷胁迫下IAA对植物叶片砷吸收的影响 | 第57-58页 |
5.3.3 砷胁迫下IAA对植物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 第58-60页 |
5.4 讨论 | 第60-6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4-68页 |
6.1 结论 | 第64-65页 |
6.1.1 砷胁迫下IAA对不同砷富集能力植物生长和光合色素的影响 | 第64页 |
6.1.2 砷胁迫下IAA对不同砷富集能力植物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暗反应酶活性的影响 | 第64-65页 |
6.1.3 砷胁迫下生长素对不同砷富集能力植物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 第65页 |
6.2 建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8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88-90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