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LED3A的增溶/螯合性能及其对Cu(Ⅱ)-菲复合污染黄土的洗脱作用及机理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绪论第12-29页
    1.1 土壤污染第12-15页
        1.1.1 来源及危害第12-14页
        1.1.2 重金属-多环芳烃复合污染第14-15页
    1.2 污染土壤修复第15-20页
        1.2.1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第15-17页
        1.2.2 有机污染土壤修复第17-19页
        1.2.3 复合污染土壤修复第19-20页
    1.3 土壤化学淋洗修复第20-25页
        1.3.1 螯合剂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淋洗修复第21-22页
        1.3.2 表面活性剂对有机物污染土壤的淋洗修复第22-24页
        1.3.3 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土壤的淋洗修复第24-25页
    1.4 新型螯合型表面活性剂及其应用第25-26页
    1.5 研究目标和基本思路第26-29页
        1.5.1 研究意义和目的第26-27页
        1.5.2 研究内容第27页
        1.5.3 创新点第27-29页
2 LED3A对多环芳烃的增溶作用第29-45页
    2.1 实验部分第29-31页
        2.1.1 材料与仪器第29-30页
        2.1.2 实验方法第30-31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31-43页
        2.2.1 临界胶束浓度第31-33页
        2.2.2 分配系数和质量增溶比第33-34页
        2.2.3 增溶菲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第34-37页
        2.2.4 增溶菲的影响因素第37-41页
        2.2.5 表面活性剂对菲的增溶作用比较第41-42页
        2.2.6 LED3A对萘、菲、芘的增溶作用比较第42-43页
    2.3 小结第43-45页
3 LED3A对重金属的螯合作用第45-61页
    3.1 实验部分第45-47页
        3.1.1 材料与仪器第45-46页
        3.1.2 实验方法第46-47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47-59页
        3.2.1 钙螯合值第47-49页
        3.2.2 溶解重金属氢氧化物性能第49-52页
        3.2.3 螯合物的FTIR表征第52-53页
        3.2.4 Cu(OH)_2 溶解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第53-56页
        3.2.5 Cu(OH)_2 溶解的影响因素第56-59页
    3.3 小结第59-61页
4 LED3A增溶/螯合混合有机物/重金属的性能第61-77页
    4.1 实验部分第61-63页
        4.1.1 材料与仪器第61页
        4.1.2 实验方法第61-63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63-75页
        4.2.1 对混合多环芳烃的增溶作用第63-68页
        4.2.2 对混合重金属氢氧化物的螯合溶解性能第68-73页
        4.2.3 増溶作用与螯合作用的相互影响第73-74页
        4.2.4 对有机物-重金属复合体系的增溶螯合作用第74-75页
    4.3 小结第75-77页
5 LED3A、菲及Cu(Ⅱ)在黄土上的吸附特征及影响因素第77-100页
    5.1 实验部分第77-80页
        5.1.1 材料与仪器第77-78页
        5.1.2 实验方法第78-80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80-98页
        5.2.1 LED3A、菲、Cu(Ⅱ)的吸附动力学第80-84页
        5.2.2 LED3A、菲、Cu(Ⅱ)的吸附热力学第84-90页
        5.2.3 影响LED3A吸附的因素第90-92页
        5.2.4 影响菲吸附的因素第92-96页
        5.2.5 影响Cu(Ⅱ)吸附的因素第96-98页
    5.3 小结第98-100页
6 LED3A对Cu(Ⅱ)、菲单一及复合污染黄土的洗脱作用及其机理第100-123页
    6.1 实验部分第100-103页
        6.1.1 材料与仪器第100-101页
        6.1.2 实验方法第101-103页
    6.2 结果与讨论第103-121页
        6.2.1 洗脱动力学第103-106页
        6.2.2 LED3A浓度对洗脱作用的影响第106-107页
        6.2.3 pH值对洗脱作用的影响第107-108页
        6.2.4 污染物浓度对洗脱作用的影响第108-109页
        6.2.5 洗脱机制第109-117页
        6.2.6 洗脱作用的比较第117-121页
    6.3 小结第121-123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23-127页
    7.1 结论第123-125页
    7.2 展望第125-127页
致谢第127-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40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40-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物流装备控制和监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一类带有一般非线性项且含临界增长的Kinchhoff型方程正解的存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