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论文--宋:北宋(960~1127年)论文

宋代士大夫与相关群体的互动与比较研究--以“共治天下”的实践为中心

论文创新点第5-10页
中文摘要第10-12页
英文摘要第12-13页
引言第14-22页
    一、选题意义第14-15页
    二、研究现状第15-20页
    三、研究内容第20页
    四、研究方法第20-22页
第一章 士大夫与皇权的互动:以劝谏方式为例第22-69页
    第一节 传统士大夫的恐惧式劝谏第22-35页
        一、劝谏中的主要恐惧内容第23-25页
        二、劝谏时的恐惧运用方式第25-27页
        三、劝谏中使用恐惧的原因第27-30页
        四、恐惧式劝谏的目的第30-32页
        五、士大夫提出应对恐惧的对策第32-34页
        六、士大夫所提应对恐惧措施的效果第34-35页
    第二节 王安石等人对皇帝的鼓励和支持第35-44页
        一、王安石等人鼓励皇帝的主要方面第35-36页
        二、王安石等人鼓励皇帝的方式第36-37页
        三、王安石等人鼓励皇帝的目的第37页
        四、王安石等人鼓励皇帝的原因第37-38页
        五、王安石等人对恐惧的引导和利用第38-39页
        六、王安石等人选择鼓励与传统士大夫选择恐惧的原因第39-42页
        七、传统士大夫与王安石要求皇帝“断”的不同含义第42-44页
    第三节 皇帝对恐惧式劝谏的反应第44-48页
    第四节 鼓励与恐惧式劝谏的影响第48-55页
        一、鼓励式劝谏的影响第48-49页
        二、恐惧式劝谏的影响第49-55页
    第五节 “共治天下”的另一面第55-67页
        一、“共治天下”语境下士大夫和百姓的冲突第55-57页
        二、士大夫眼中的天下第57-60页
        三、皇帝眼中的天下第60-62页
        四、“共天下”与“正君心”的冲突第62-63页
        五、“共天下”与权臣秉政的冲突第63-65页
        六、共而不治的天下第65-67页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二章 文武矛盾及其调适第69-106页
    第一节 文臣对武将的打压第69-78页
        一、文臣对武将的打压手段第69-74页
        二、文臣打压武将的原因和目的第74-78页
    第二节 皇帝在文武矛盾中的作为第78-84页
        一、在文臣和武臣间的选择第78-81页
        二、对武将的干预和约束第81-83页
        三、特殊情况下对武将的支持第83-84页
    第三节 武将对文人打压的反应第84-92页
        一、心态趋于自卑,力求摆脱武将身份第85-87页
        二、轻视文臣,伺机报复第87-89页
        三、小心谨慎,韬晦自保第89-90页
        四、向儒追求,被文同化第90-92页
    第四节 文武矛盾的相互调适第92-97页
        一、文臣对武将的提携和支持第92-94页
        二、武将为解决文武矛盾所做的努力第94-96页
        三、皇帝对文武矛盾的调解第96-97页
    第五节 文武矛盾中的“礼”和“义”第97-104页
        一、文武矛盾中的“礼”第97-100页
        二、文武矛盾中的“义”第100-104页
    本章小结第104-106页
第三章 传统士大夫与变法派的分歧:以赈灾对策为例第106-143页
    第一节 荒年募兵政策的实施与争论第106-108页
        一、富弼等人实施的荒年募兵政策第106-107页
        二、欧阳修、司马光等人对荒年募兵政策的反对第107-108页
    第二节 以工代赈政策的实施与争论第108-120页
        一、王安石等人实施的以工代赈第108-113页
        二、二程、朱熹等关于以工代赈的实践与呼吁第113-115页
        三、苏轼等人对以工代赈政策的实施与攻击第115-117页
        四、熙宁后的赈灾举措第117-120页
    第三节 传统士大夫与变法派关于“生事”的分歧第120-141页
        一、政策实施的效益与可持续性第121-124页
        二、政府积极有为与无为的分歧第124-128页
        三、对人才培育方式的分歧第128-130页
        四、关于人才选用的分歧第130-132页
        五、关于“生事”的话语权第132-135页
        六、传统士大夫指责“生事”的逻辑第135-139页
        七、对生事与避事的理性选择第139-141页
    本章小结第141-143页
第四章 以富弼、文彦博为主的个案分析第143-165页
    第一节 历史记载对君子言行的选择第143-149页
        一、富弼、文彦博的成就与其历史记载第143-146页
        二、富弼、文彦博的不足与其历史记载第146-149页
    第二节 富弼、文彦博等人的变化及其原因第149-154页
        一、明哲保身,不愿得罪人第150-151页
        二、富贵已得,追求声誉第151-152页
        三、能力未能适应职位要求第152页
        四、性格懦弱,易受他人影响第152-153页
        五、朝廷的保守传统和士大夫的保守文化环境第153-154页
    第三节 南宋前期对元祐政治的承袭第154-163页
        一、南宋前期施政取向与北宋的比较第154-155页
        二、南宋前期内政处理与北宋的比较第155-158页
        三、南宋前期对敌关系处理与北宋的比较第158-160页
        四、南宋前期对归宋者的态度与北宋的比较第160-161页
        五、南宋前期继承王安石等新法派政治一说的产生原因第161-163页
    本章小结第163-165页
结语第165-168页
参考文献第168-182页
    中文部分第168-181页
    外文部分第181-182页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第182-183页
后记第183页

论文共1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直接甲醇燃料电池PT/CEO2 NWS催化体系的功能化修饰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纳米材料—镉复合体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