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动因 | 第9-10页 |
1.1.1 京杭大运河天津段概况 | 第9页 |
1.1.2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 第9页 |
1.1.3 关注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第9-10页 |
1.1.4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10-11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1-1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相关规划解读 | 第13-28页 |
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2.2 中国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2.3 小结 | 第20页 |
2.4 相关规划解读 | 第20-28页 |
2.4.1 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2010-2030) | 第20-22页 |
2.4.2 大运河天津段遗产保护规划(2010—2030 年) | 第22-25页 |
2.4.3 大运河天津段保护与发展规划 | 第25-26页 |
2.4.4 北运河干流综合治理规划报告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历史沿革与价值评估 | 第28-33页 |
3.1 历史沿革 | 第28-29页 |
3.2 天津运河的主要特点 | 第29-30页 |
3.3 科学价值 | 第30页 |
3.4 历史价值 | 第30-31页 |
3.5 艺术价值 | 第31页 |
3.6 社会与经济价值 | 第31-33页 |
第四章 运河现状分析 | 第33-44页 |
4.1 河道本体 | 第33-34页 |
4.2 水量与水质 | 第34-39页 |
4.3 河道功能 | 第39-42页 |
4.4 周边环境 | 第42-43页 |
4.5 其他问题 | 第43-44页 |
第五章 保护与利用的原则、目标、保护对象 | 第44-46页 |
5.1 指导思想 | 第44页 |
5.2 研究目标 | 第44页 |
5.3 基本策略 | 第44页 |
5.4 保护对象 | 第44-46页 |
第六章 运河水环境改善策略研究 | 第46-48页 |
6.1 水功能区划与水质标准 | 第46-47页 |
6.2 实施引水工程,实现水体循环 | 第47-48页 |
第七章 运河发展形态与聚落布局 | 第48-58页 |
7.1 总体结构 | 第48-50页 |
7.1.1 新城 | 第48页 |
7.1.2 发展片区 | 第48-49页 |
7.1.3 中心镇 | 第49页 |
7.1.4 中心村 | 第49-50页 |
7.2 展示布局——运河项链、运河珍珠 | 第50-54页 |
7.2.1 重点展示河段 | 第50-51页 |
7.2.2 主要展示区 | 第51-53页 |
7.2.3 次要展示区 | 第53-54页 |
7.2.4 其他展示节点 | 第54页 |
7.3 展示路线 | 第54-56页 |
7.3.1 陆路游线 | 第54-55页 |
7.3.2 水上游线 | 第55-56页 |
7.4 运河沿岸的土地利用 | 第56-58页 |
7.4.1 运河城区、运河镇区段 | 第56页 |
7.4.2 运河村庄段 | 第56页 |
7.4.3 农业和生态环境段 | 第56页 |
7.4.4 保护与重建运河沿岸代表性建筑 | 第56-58页 |
第八章 保护与利用模式研究 | 第58-61页 |
8.1 案例研究 | 第58-59页 |
8.1.1 天津海河开发模式 | 第58-59页 |
8.1.2 北京通州北运河保护利用模式 | 第59页 |
8.1.3 杭州运河保护利用模式 | 第59页 |
8.2 经验借鉴 | 第59-61页 |
8.2.1 成立专门的运作机构,实现“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 | 第59页 |
8.2.2 建立长效的部门协商机制 | 第59页 |
8.2.3 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 | 第59-60页 |
8.2.4 公众参与 | 第60-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