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一)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一) 文献分析法 | 第11页 |
| (二) 参与式观察法 | 第11页 |
|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 (一) 国内外对文化扶贫的研究 | 第11-13页 |
| (二) 国内外对社会工作介入文化扶贫的研究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问题提出 | 第15-25页 |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18页 |
| (一) 贫困的概念 | 第15页 |
| (二) 文化扶贫的概念 | 第15-17页 |
| (三) 社会工作介入文化扶贫的概念 | 第17-18页 |
| 二、农村贫困文化与文化扶贫 | 第18-21页 |
| (一) 贫困文化的内涵 | 第18-19页 |
| (二) 农村贫困文化的形成原因 | 第19-20页 |
| (三) 文化扶贫与农村贫困的消解 | 第20-21页 |
| 三、社会工作介入文化扶贫的可能性 | 第21-25页 |
| (一) 社会工作与文化扶贫的交互性 | 第21-22页 |
| (二) 社会工作介入文化扶贫的可能贡献 | 第22-25页 |
| 第三章 精准扶贫与文化扶贫的社会工作介入 | 第25-34页 |
| 一、精准扶贫和文化扶贫 | 第25-27页 |
| (一) 精准扶贫的内涵 | 第25-26页 |
| (二) 精准扶贫的价值 | 第26-27页 |
| 二、精准扶贫的助力:文化扶贫 | 第27-31页 |
| (一) 文化扶贫的价值 | 第27-28页 |
| (二) 文化扶贫的特征 | 第28-29页 |
| (三) 贫困地区文化扶贫的突出问题 | 第29-31页 |
| 三、社会工作介入文化扶贫的基本方式 | 第31-34页 |
| (一) 成立专门的社会工作机构 | 第31页 |
| (二)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的思维运用 | 第31-32页 |
| (三) 资源整合: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资源链接功能 | 第32页 |
| (四) "三社联动":实现社区、非政府组织和社工的联合 | 第32-33页 |
| (五) 增能赋权:发挥农民自身的主体能动性 | 第33页 |
| (六) 文化改造:祛除农村愚昧文化氛围 | 第33-34页 |
| 第四章 SC县农村文化扶贫的社会工作介入案例研究 | 第34-40页 |
| 一、SC县社会工作介入文化扶贫的方式 | 第34-36页 |
| (一) 个案工作方法的运用 | 第34-35页 |
| (二) 小组工作方法的运用 | 第35-36页 |
| (三) 社区工作方法的运用 | 第36页 |
| 二、SC县社会工作介入文化扶贫下的成效 | 第36-37页 |
| 三、SC县社会工作介入文化扶贫的启示 | 第37-40页 |
| 第五章 社会工作介入文化扶贫的困境与出路 | 第40-46页 |
| 一、社会工作介入文化扶贫的困境 | 第40-42页 |
| (一) 社会工作人才建设的困境 | 第40页 |
| (二) 农村社会工作社会认同度不高 | 第40-41页 |
| (三) 社会组织的参与程度不够 | 第41页 |
| (四) 配套资金、经费缺口大 | 第41-42页 |
| (五) 政府对社会工作介入文化扶贫的重视程度不够 | 第42页 |
| 二、社会工作介入文化扶贫的出路 | 第42-46页 |
| (一) 重视农村社会工作人才培养 | 第42-43页 |
| (二) 提高农村社会工作认同度 | 第43页 |
| (三) 吸纳社会组织参与农村文化扶贫 | 第43-44页 |
| (四) 增加配套资金、经费的投入 | 第44页 |
| (五) 增强政府对社会工作的统筹发展 | 第44-46页 |
| 总结与展望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