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页 |
Abst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2-21页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4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19-21页 |
1 我国建筑教育中的数学课程的开设 | 第21-83页 |
1.1 建筑教育的起步,1900-1920 | 第21-29页 |
1.1.1 癸卯学制,1903 | 第21-24页 |
1.1.2 壬子癸丑学制,1913 | 第24-25页 |
1.1.3 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1923-1926 | 第25-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1.2 欧美化教育体系的自由探索,1920-1940 | 第29-57页 |
1.2.1 逐渐完备的学院派体系 | 第30-39页 |
1.2.1.1 中央大学建筑科系(早期),1928-1937 | 第30-33页 |
1.2.1.2 东北大学建筑系,1928-1931 | 第33-36页 |
1.2.1.3 全国统一科目表,1939-1949 | 第36-39页 |
1.2.2 引入包豪斯的尝试 | 第39-44页 |
1.2.2.1 圣约翰大学建筑工程系,1942-1952 | 第40-41页 |
1.2.2.2 清华大学建筑系,1946-1949 | 第41-44页 |
1.2.3 作为一门艺术的建筑 | 第44-54页 |
1.2.3.1 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1928-1934 | 第44-50页 |
1.2.3.2 广东勷勤大学建筑系,1931-1938 | 第50-54页 |
小结 | 第54-57页 |
1.3 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探索,1950-80 | 第57-70页 |
1.3.1 全面苏化时期,1950 | 第57-62页 |
1.3.1.1 院系调整 | 第58页 |
1.3.1.2 全国统—的专业教学计划 | 第58-62页 |
1.3.2 政治运动主导时期,1960-70 | 第62-65页 |
1.3.2.1 时局的影响 | 第62-63页 |
1.3.2.2 现代建筑教育的局部探索 | 第63-65页 |
1.3.3 教育恢复时期,1980 | 第65-69页 |
1.3.3.1 数学公共课的转向 | 第66-67页 |
1.3.3.2 数学专业课的变化 | 第67-69页 |
小结 | 第69-70页 |
1.4 当代职业化建筑教育的探索,1990-今 | 第70-83页 |
1.4.1 数学课程的科学化 | 第71-73页 |
1.4.2 数学课程的建筑化 | 第73-78页 |
1.4.2.1 画法几何 | 第74-76页 |
1.4.2.2 建筑数学 | 第76-77页 |
1.4.2.3 数学相关课程 | 第77-78页 |
1.4.3 数学课程的人文化 | 第78-81页 |
小结 | 第81-83页 |
2 建筑数学教学对象调研 | 第83-119页 |
2.1 建筑学毕业去向调研 | 第83-100页 |
2.1.1 设计:建筑师之路 | 第84-93页 |
2.1.1.1 独立工作能力 | 第84-91页 |
2.1.1.2 社会责任 | 第91-93页 |
2.1.2 研究:升学深造 | 第93-96页 |
2.1.2.1 教师的期待 | 第94-95页 |
2.1.2.2 学生的需求 | 第95-96页 |
2.1.3 其它:跨专业的转向 | 第96-99页 |
2.1.3.1 艺术 | 第97-98页 |
2.1.3.2 统筹管理 | 第98-99页 |
小结 | 第99-100页 |
2.2 生源的数学基础调查 | 第100-119页 |
2.2.1 知识结构调研:中学数学的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分析 | 第101-111页 |
2.2.1.1 我国中学教学大纲的变迁,1903-今 | 第101-109页 |
2.2.1.2 现行的02版大纲 | 第109-111页 |
2.2.2 学习方法调研:高考与奥数的影响 | 第111-117页 |
2.2.2.1 高考:应试型教育的"独木桥" | 第111-115页 |
2.2.2.2 奥数:精英培养的迷途 | 第115-117页 |
小结 | 第117-119页 |
3 建筑数学课程的演变与启示 | 第119-179页 |
3.1 西方现代建筑教育两大体系中的数学课程 | 第119-141页 |
3.1.1 学院派建筑教育中的数学课程 | 第120-131页 |
3.1.1.1 建筑学教授的早期影响 | 第121-124页 |
3.1.1.2 数学教授的早期影响 | 第124-126页 |
3.1.1.3 力学学科发展和工程师的出现 | 第126-128页 |
3.1.1.4 学院派教育体系中的数学 | 第128-131页 |
3.1.2 包豪斯教育中的数学课程 | 第131-139页 |
3.1.2.1 理论蓝图 | 第132-133页 |
3.1.2.2 实践探索 | 第133-136页 |
3.1.2.3 技术精神的延续——乌尔姆设计学院 | 第136-139页 |
小结 | 第139-141页 |
3.2 当代欧美建筑教育中的数学课程 | 第141-179页 |
3.2.1 美国部分高校建筑数学课程现状调查 | 第142-158页 |
3.2.1.1 入学要求 | 第143-145页 |
3.2.1.2 教学计划 | 第145-155页 |
3.2.1.3 公众舆论中的建筑数学 | 第155-158页 |
3.2.2 欧洲部分高校建筑数学课程现状调查 | 第158-177页 |
3.2.2.1 入学要求 | 第159-161页 |
3.2.2.2 教学计划 | 第161-176页 |
3.2.2.3 公众舆论中的建筑数学 | 第176-177页 |
小结 | 第177-179页 |
4 近代数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 第179-239页 |
4.1 近代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些思索 | 第180-211页 |
4.1.1 数学的"新"或"旧" | 第180-187页 |
4.1.1.1 数学的三次危机:方法论的启示 | 第182-185页 |
4.1.1.2 非欧几何的诞生:思维模式的转变 | 第185-187页 |
4.1.2 数学的"实"与"用" | 第187-200页 |
4.1.2.1 近代数学教育理论的一些探索 | 第188-198页 |
4.1.2.2 当代我国数学教育与现实结合的探索 | 第198-200页 |
4.1.3 数学的"爱"或"恨" | 第200-209页 |
4.1.3.1 两种教学法中的数学情感 | 第200-203页 |
4.1.3.2 数学游戏的一些启示 | 第203-209页 |
小结 | 第209-211页 |
4.2 当代我国大学数学素质教育实践的启示 | 第211-239页 |
4.2.1 高等数学教育的起源 | 第212-214页 |
4.2.2 我国文科数学的探索 | 第214-218页 |
4.2.3 我国高校数学通识教育的尝试 | 第218-237页 |
4.2.3.1 理论探讨 | 第219-226页 |
4.2.3.2 实践探索 | 第226-237页 |
小结 | 第237-239页 |
5 建筑数学教学大纲初探 | 第239-318页 |
5.1 教学的目标 | 第239-243页 |
小结 | 第243页 |
5.2 教学的原则 | 第243-252页 |
5.2.1 现实问题驱动原则 | 第244-245页 |
5.2.2 模型化原则 | 第245-247页 |
5.2.3 适度抽象化原则 | 第247-249页 |
5.2.4 素质教育原则 | 第249-250页 |
5.2.5 美学和人文精神感召原则 | 第250-251页 |
小结 | 第251-252页 |
5.3 教学的内容 | 第252-306页 |
5.3.1 建筑学观点中的初等数学 | 第253-276页 |
5.3.1.1 数 | 第255-264页 |
5.3.1.2 函数与集合 | 第264-270页 |
5.3.1.3 几何 | 第270-276页 |
5.3.2 设计视野中的高等数学 | 第276-292页 |
5.3.2.1 画法几何与设计媒介 | 第277-282页 |
5.3.2.2 微积分的概念 | 第282-287页 |
5.3.2.3 概率统计 | 第287-292页 |
5.3.3 当代建筑实践中的"新数学" | 第292-305页 |
5.3.3.1 胞体几何与镶嵌图形 | 第294-298页 |
5.3.3.2 拓扑几何 | 第298-302页 |
5.3.3.3 分形几何 | 第302-305页 |
小结 | 第305-306页 |
5.4 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 第306-312页 |
5.4.1 "教":"讲授式"或"发现式" | 第307-309页 |
5.4.2 "学":数学兴趣的激发 | 第309-311页 |
小结 | 第311-312页 |
5.5 教学的计划 | 第312-318页 |
5.5.1 开课时段 | 第313-315页 |
5.5.2 课时分配 | 第315-317页 |
小结 | 第317-318页 |
结论 | 第318-32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2-328页 |
图片来源 | 第328-332页 |
附录 | 第332-346页 |
附录A 教学档案 | 第332-338页 |
附录A1: 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学则(1928年) | 第332-333页 |
附录A2: 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课表(1929年) | 第333-334页 |
附录A3: 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建筑系的科目分配表(1934年) | 第334-335页 |
附录A4: EAAE中部分建筑院校对新生数学的要求(2013年) | 第335-338页 |
附录B 教学资料 | 第338-346页 |
附录B1 波利亚的"怎样解题"步骤列表 | 第338-339页 |
附录B2 《文科数学(丹尼斯版)》大纲 | 第339-340页 |
附录B3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文科数学教材简明一览 | 第340-341页 |
附录B4 当代建筑中的"新数学"主题(2010) | 第341-345页 |
附录B5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数学"讲座提纲(2016) | 第345-346页 |
鸣谢 | 第3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