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建筑史论文--中国建筑史论文

民国建筑中设计意识现代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5页
    1.1 选题意义第13-15页
    1.2 选题背景第15-16页
    1.3 文献综述第16-23页
        1.3.1 国内文献研究情况第16-22页
        1.3.2 国外研究情况第22-23页
    1.4 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第23-24页
    1.5 研究存在的问题第24-25页
第二章 "接着讲"与"照着讲"的中国建筑现代性与建立体-质-文三层次评价体系第25-45页
    2.1 民族性与现代性——中国现代化两面性特点第25-26页
    2.2 中国建筑的民族性与现代性第26-27页
    2.3 冯友兰新理学中的概念层次分析方法第27-35页
        2.3.1 别共殊的二元分析方法第27-28页
        2.3.2 体现文化层次分析的体用观第28-30页
        2.3.3 文化层次和花样的产生第30-31页
        2.3.4 花样的不同导致程度的不同第31-33页
        2.3.5 为了民族性强调具体事物层次第33-35页
    2.4 建筑中的体用与质文第35-45页
        2.4.1 分析比较森佩尔与里格尔的建筑与装饰理论第35-39页
        2.4.2 建筑中体用与质文的划分第39-45页
第三章 分析方法——"接着讲"的中国建筑现代性第45-85页
    3.1 中国传统建筑特点第45-56页
        3.1.1 近现代主要建筑学者关于中国建筑特点的论述第46-50页
        3.1.2 李允稣的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特点的论述第50-53页
        3.1.3 关于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的相似性与相通性的论述第53-56页
    3.2 "接着讲"的中国现代建筑与体-质-文分析第56-82页
        3.2.1 中国传统宫殿形式的现代化改造——反应比较保守的传统文化改造观第56-71页
        3.2.2 适应现代结构、局部构件结合传统纹样装饰——反应中西调和的传统文化改造观第71-82页
    3.3 小结第82-85页
第四章 模仿方法——"照着讲"的中国建筑现代性第85-119页
    4.1 梁漱溟的路向论与全盘西化的关系第85-88页
        4.1.1 文化的意欲第85页
        4.1.2 三种文化的路向第85-86页
        4.1.3 中国文化的复兴第86-88页
        4.1.4 对全盘西化的启示作用第88页
    4.2 建筑的西化与模仿第88-108页
        4.2.1 体——西化论第88-91页
        4.2.2 质——现代城市设计思想的引入第91-99页
        4.2.3 文第99-108页
    4.3 并置、模仿与消化过程问题——回到中西调和第108-116页
        4.3.2 张东荪的文化并置理论第109-111页
        4.3.3 模仿与消化问题第111-116页
    4.4 小结第116-119页
第五章 解释语境的变化与民国时期形成的现代建筑形式在新中国的延续第119-179页
    5.1 解释语境的变化——体的变化第119-128页
        5.1.1 抗战时期的文化革命思想第119-125页
        5.1.2 作为体的建筑理论第125-128页
    5.2 新政策的建立——质的变化第128-159页
        5.2.1 解放初期注重实用建筑的时期(1949-1952)第130页
        5.2.2 受苏联影响批判"结构主义"盛行大屋顶的时期(1952-1955)第130-131页
        5.2.3 受苏联影响批判"复古主义"和搞片面节约的阶段(1955-1959)第131-146页
        5.2.4 上海"住宅标准及建筑艺术问题座谈会"中的讨论和刘秀峰的总结报告(1959)第146-156页
        5.2.5 建国十年间形成的现代建筑设计原则第156-159页
    5.3 文的变化第159-176页
        5.3.1 大屋顶建筑第159-165页
        5.3.2 平屋顶局部装饰建筑第165-166页
        5.3.3 高密度街区街角景观第166页
        5.3.4 中国现代主义第166-176页
    5.4 小结第176-179页
第六章 结论第179-183页
插图索引第183-185页
表格索引第185-187页
参考文献第187-193页
附录1 各建筑形式类型体-质-文分析表第193-217页
附录2 远观与近观—密度增长与现代城市设计的观看价值第217-237页
附录3 博士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与参加学术活动统计第237-239页
致谢第239页

论文共2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加速度传感器退化模型与预测方法研究
下一篇:建筑教育中的数学教育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