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临床医学论文--护理学论文--专科护理学论文--内科护理学论文

穴位按摩辅助坏死性淋巴结炎发热患者的退热效果研究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前言第11-13页
    1 研究背景第11页
    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页
    3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1页
    4 研究的基础条件第11-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18页
    1 研究背景第13-16页
        1.1 坏死性淋巴结炎的研究进展第13-14页
            1.1.1 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表现第13页
            1.1.2 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中医辨证第13页
            1.1.3 国内外对坏死性淋巴结炎发热患者退热方法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 穴位按摩在退热方面的应用第14-16页
        1.3 穴位按摩对坏死性淋巴结炎发热患者的应用研究展望第16页
    2 理论与实践依据第16-18页
        2.1 理论依据第16页
        2.2 舒适护理第16-18页
第二章 临床研究第18-24页
    1 研究方法第18页
    2 研究对象第18-19页
        2.1 样本量计算第18页
        2.2 病例来源第18页
        2.3 诊断标准第18页
        2.4 纳入标准第18页
        2.5 排除标准第18-19页
        2.6 脱落标准第19页
    3 测量工具第19页
    4 分组方法第19页
    5 干预方法第19-21页
        5.1 对照组第19-20页
        5.2 实验组第20-21页
        5.3 对照组和实验组第21页
    6 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第21-22页
        6.1 退热时间的评价第21-22页
        6.2 疼痛程度的评价第22页
        6.3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评价第22页
    7 质量控制第22页
    8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第22-23页
    9 技术路线第23-24页
第三章 结果第24-27页
    1 一般资料第24页
    2 观察指标分析第24-27页
        2.1 实验组与对照组退热时间对比分析第24-25页
        2.2 实验组与对照组疼痛程度对比分析第25-26页
        2.3 实验组与对照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对比分析第26-27页
第四章 讨论第27-30页
    1 坏死性淋巴结炎患者的发病特点第27页
    2 穴位按摩对坏死性淋巴结炎发热患者的干预效果分析第27-30页
        2.1 穴位按摩对退热时间的干预效果第27-29页
        2.2 穴位按摩对疼痛的干预效果第29页
        2.3 穴位按摩对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干预效果第29-30页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第30-31页
    1 结论第30页
    2 创新点第30页
    3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第30-31页
参考文献第31-34页
附录第34-40页
    附件1: 受试对象知情同意书第34-35页
    附件2: 一般资料表第35-36页
    附件3 疼痛评估量表第36-38页
    附件4 穴位按摩法操作流程图第38-39页
    附件5 穴位按摩法操作评分标准第39-4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40-41页
综述第41-47页
    1 研究背景第41-44页
        1.1 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表现第41页
        1.2 顽固性发热是坏死性淋巴结炎三大特征之一第41页
        1.3 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中医辨证第41-42页
        1.4 国内外退热方法的研究现状第42页
        1.5 穴位按摩在退热方面的应用第42-44页
        1.6 穴位按摩对坏死性淋巴结炎发热患者的临床应用研究展望第44页
    2 理论与实践依据第44-45页
        2.1 理论依据第44-45页
        2.2 舒适护理第45页
    参考文献第45-47页
致谢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联合清创法配合红外线照射在寻常型天疱疮疮面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下一篇:住院产妇母乳捐献知信行问卷的构建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