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政工作论文--其他论文

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体制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9-14页
1 引言第14-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2 研究意义第15-17页
        1.2.1 理论意义第16页
        1.2.2 实践意义第16-17页
    1.3 相关理论成果与评价第17-20页
        1.3.1 国内研究成果第17-18页
        1.3.2 国外研究成果第18-19页
        1.3.3 国内外研究成果评价第19-20页
    1.4 研究方法第20-21页
    1.5 本文的重点、难点、创新点第21-22页
2 志愿服务概述第22-44页
    2.1 志愿服务的基本概念第22-26页
        2.1.1 志愿服务第23页
        2.1.2 志愿精神第23-24页
        2.1.3 志愿者第24-26页
    2.2 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第26-33页
        2.2.1 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第26-28页
        2.2.2 志愿服务的价值第28-31页
        2.2.3 国际志愿服务的现状第31-33页
    2.3 志愿服务在中国的发展第33-40页
        2.3.1 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历史第33-36页
        2.3.2 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第36-38页
        2.3.3 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模式第38-40页
    2.4 中国志愿服务的重大实践第40-44页
        2.4.1 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实践第41页
        2.4.2 自然灾害志愿服务实践第41-42页
        2.4.3 我国志愿服务的重大实践总结第42-44页
3 志愿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第44-64页
    3.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性理论与志愿服务第44-53页
        3.1.1 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性理论的基本概念第45-47页
        3.1.2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第47-50页
        3.1.3 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理论第50-52页
        3.1.4 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性理论与志愿服务的内在联系第52-53页
    3.2 共产主义理论与志愿服务第53-58页
        3.2.1 共产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第53-55页
        3.2.2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55-57页
        3.2.3 共产主义理论与志愿服务的内在联系第57-58页
    3.3 思想政治教育与志愿服务第58-64页
        3.3.1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第58-59页
        3.3.2 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主体性发展的作用第59-61页
        3.3.3 思想政治教育与志愿服务的内在联系第61-64页
4 志愿服务体制的比较第64-82页
    4.1 发达国家志愿服务体制的特点第64-70页
        4.1.1 美国的志愿服务体制第66-69页
        4.1.2 英国的志愿服务体制第69-70页
    4.2 发达国家的志愿服务经验总结第70-76页
        4.2.1 国外志愿服务体制生成的条件第71-73页
        4.2.2 国外志愿服务机制的经验借鉴第73-76页
    4.3 中外志愿服务体制的比较第76-82页
        4.3.1 志愿服务思想传统的比较第77-79页
        4.3.2 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的比较第79-80页
        4.3.3 志愿服务参与情况的比较第80页
        4.3.4 志愿服务法制化的比较第80-82页
5 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体制的时代特色第82-104页
    5.1 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体制建立的必要性第83-87页
        5.1.1 政治发展的需要第84页
        5.1.2 经济发展的需要第84-85页
        5.1.3 文化发展的需要第85页
        5.1.4 社会发展的需要第85-86页
        5.1.5 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第86-87页
    5.2 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体制的发展基础第87-97页
        5.2.1 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体制的理论基础第88-89页
        5.2.2 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体制的经济基础第89-93页
        5.2.3 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体制的政策基础第93-97页
    5.3 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体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97-104页
        5.3.1 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体制面临的机遇第98-101页
        5.3.2 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体制面临的挑战第101-104页
6 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体制理想模式的构建第104-136页
    6.1 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体制构建的目标第104页
    6.2 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体制构建的指导思想第104-105页
    6.3 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体制构建的理念第105-106页
    6.4 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体制构建的原则第106-108页
        6.4.1 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第107页
        6.4.2 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第107-108页
        6.4.3 顶层设计与实施路线图的有机结合第108页
    6.5 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体制的构建第108-119页
        6.5.1 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体制的阐释第109-110页
        6.5.2 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体制的受助者层面分析第110-114页
        6.5.3 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体制的志愿组织层面分析第114-117页
        6.5.4 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体制的支持保障层面分析第117-119页
    6.6 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体制实施路径第119-136页
        6.6.1 志愿服务动员机制第121-124页
        6.6.2 志愿服务招募机制第124-125页
        6.6.3 志愿服务管理机制第125-129页
        6.6.4 志愿服务保障机制第129-132页
        6.6.5 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第132-133页
        6.6.6 志愿服务监督评估机制第133-136页
结论第136-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42页
附录A第142-144页
索引第144-146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46-150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50页

论文共1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中央企业外部监督协同机制研究
下一篇:我国临空产业布局安全形成机理与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