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1页 |
1.1 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1.1 化石燃料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3页 |
1.1.2 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 第13-15页 |
1.2 太阳能电池的分类 | 第15-19页 |
1.2.1 硅太阳能电池 | 第16-17页 |
1.2.2 多元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 | 第17页 |
1.2.3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 第17-18页 |
1.2.4 有机太阳能电池 | 第18-19页 |
1.3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与现状 | 第19-29页 |
1.3.1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程 | 第19-29页 |
1.3.2 有机太阳能电池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29页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第2章 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的理论基础及表征方法 | 第31-47页 |
2.1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结构分类与工作原理 | 第31-38页 |
2.1.1 肖特基型有机太阳能电池 | 第32页 |
2.1.2 平面异质结型有机太阳能电池 | 第32-34页 |
2.1.3 体异质结型有机太阳能电池 | 第34-35页 |
2.1.4 级联型有机太阳能电池 | 第35-36页 |
2.1.5 叠层型有机太阳能电池 | 第36-37页 |
2.1.6 倒置型有机太阳能电池 | 第37-38页 |
2.2 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的界面修饰 | 第38-42页 |
2.2.1 阳极缓冲层 | 第38-41页 |
2.2.2 阴极缓冲层 | 第41-42页 |
2.3 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表征参数与物理模型 | 第42-45页 |
2.3.1 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表征参数 | 第42-43页 |
2.3.2 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物理模型 | 第43-45页 |
2.4 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表征方法 | 第45-47页 |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45页 |
2.4.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45页 |
2.4.3 光致发光光谱 | 第45页 |
2.4.4 原子力显微镜 | 第45页 |
2.4.5 X射线衍射图谱 | 第45-47页 |
第3章 基于SubPc界面层的高效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 第47-69页 |
3.1 本章前言 | 第47-54页 |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54-55页 |
3.2.1 实验原材料及实验设备 | 第54-55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55页 |
3.3 基于SubPc界面层的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 | 第55-60页 |
3.3.1 界面层对体异质结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的影响 | 第55-57页 |
3.3.2 体异质结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外量子效率 | 第57-58页 |
3.3.3 活性层吸收光谱 | 第58-60页 |
3.4 基于SubPc界面层的叠层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 | 第60-68页 |
3.4.1 连接层透射光谱 | 第63-64页 |
3.4.2 界面层SubPc表面形貌 | 第64-65页 |
3.4.3 器件的能级结构 | 第65-6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4章 Au纳米颗粒表面等离激元增强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 第69-85页 |
4.1 本章前言 | 第69-73页 |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73-74页 |
4.2.1 实验原材料及实验设备 | 第73页 |
4.2.2 器件结构与制备 | 第73-74页 |
4.3 器件性能 | 第74-78页 |
4.3.1 阳极缓冲层MoO_3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74-75页 |
4.3.2 器件的J-V特性曲线 | 第75-77页 |
4.3.3 器件的IPCE谱 | 第77-78页 |
4.4 器件性能提高的物理机制 | 第78-84页 |
4.4.1 Au纳米颗粒的表面形貌 | 第78-79页 |
4.4.2 Au纳米颗粒的吸收光谱 | 第79页 |
4.4.3 Au纳米颗粒对器件吸收的影响 | 第79-81页 |
4.4.4 Au纳米颗粒对器件导电性的影响 | 第81-82页 |
4.4.5 Au纳米颗粒对稳态光致发光光谱的影响 | 第82-83页 |
4.4.6 Au纳米颗粒对激子分解效率的影响 | 第83-8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5章 Au:Ag混合纳米颗粒表面等离激元增强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 第85-103页 |
5.1 本章前言 | 第85-89页 |
5.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89-90页 |
5.2.1 实验原材料及实验设备 | 第89页 |
5.2.2 器件结构与制备 | 第89-90页 |
5.3 器件性能 | 第90-96页 |
5.3.1 阳极缓冲层MoO_3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90-93页 |
5.3.2 器件的J-V特性曲线 | 第93-95页 |
5.3.3 器件的IPCE谱 | 第95-96页 |
5.4 器件性能提高的物理机制 | 第96-101页 |
5.4.1 Au:Ag混合纳米颗粒的表面形貌 | 第96-97页 |
5.4.2 Au:Ag混合纳米颗粒的吸收光谱 | 第97-98页 |
5.4.3 Au:Ag混合纳米颗粒对器件吸收的影响 | 第98-99页 |
5.4.4 Au:Ag混合纳米颗粒对器件导电性的影响 | 第99-100页 |
5.4.5 Au:Ag混合纳米颗粒对稳态光致发光光谱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7页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第103-104页 |
6.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展望 | 第104-107页 |
6.2.1 存在的问题 | 第104页 |
6.2.2 研究展望 | 第104-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23页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第123-125页 |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 第125-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