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韩流"与韩国流行音乐 | 第11-15页 |
1.2.2 关于跨文化传播 | 第15-16页 |
1.2.3 关于韩国流行音乐的跨文化传播 | 第16-17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7-18页 |
1.4 流行音乐跨文化传播相关理论支撑 | 第18-20页 |
1.4.1 全球化与文化软实力 | 第18页 |
1.4.2 象征性社会与消费文化 | 第18-20页 |
2 21世纪以来韩国流行音乐发展概况 | 第20-29页 |
2.1 21世纪以来韩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 | 第20页 |
2.2 21世纪以来韩国流行音乐的特点 | 第20-22页 |
2.2.1 视听内容的多样性 | 第20-21页 |
2.2.2 歌手的系统化培训 | 第21-22页 |
2.2.3 舞蹈形态和关键动作的创新 | 第22页 |
2.3 21世纪以来韩国流行音乐的传播: "韩流"与"粉丝" | 第22-29页 |
2.3.1 韩国流行音乐的传播现状 | 第22-24页 |
2.3.2 韩国流行音乐盛行的成因 | 第24-26页 |
2.3.3 韩国流行音乐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形式 | 第26-29页 |
3 21世纪以来韩国流行音乐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特点解析 | 第29-35页 |
3.1 传播主体的系统规范 | 第29-30页 |
3.1.1 跨文化传播主体的内涵 | 第29页 |
3.1.2 重视人才培养与主体发展 | 第29-30页 |
3.2 传播内容的多元杂糅 | 第30-31页 |
3.2.1 以音乐作为反映大众生活的载体 | 第30-31页 |
3.2.2 流行元素易被人们接受 | 第31页 |
3.3 传播方式的全媒体化 | 第31-33页 |
3.3.1 网络媒介对韩国流行音乐在中国传播的推进 | 第31-32页 |
3.3.2 传受双方的理想传播平台 | 第32页 |
3.3.3 音乐作品的全媒体营销传播 | 第32-33页 |
3.4 受众至上原则 | 第33-35页 |
3.4.1 韩国流行音乐能实现受众的情感寄托 | 第33-34页 |
3.4.2 受众至上的理念指导创作与传播 | 第34-35页 |
4 21世纪以来韩国流行音乐对中国跨文化传播中的问题与对策 | 第35-39页 |
4.1 韩国流行音乐对中国跨文化传播中的问题 | 第35-36页 |
4.1.1 过分依靠包装,自身音乐素质下降 | 第35页 |
4.1.2 过度追求潮流,忽视自身音乐发展 | 第35-36页 |
4.1.3 被种种乱象包围的韩国流行音乐圈 | 第36页 |
4.1.4 "反韩流"现象的出现 | 第36页 |
4.2 韩国流行音乐对中国跨文化传播的发展对策 | 第36-39页 |
4.2.1 回归音乐本质,用心创作音乐 | 第36-37页 |
4.2.2 发掘音乐潜质,拒绝模仿抄袭 | 第37页 |
4.2.3 整顿行业秩序,纠正不正之风 | 第37-38页 |
4.2.4 正视中国政治立场,反对分裂中国言论 | 第38-39页 |
5 韩国流行音乐跨文化传播对中国的启示 | 第39-47页 |
5.1 中国流行音乐跨文化传播的困境 | 第39-41页 |
5.1.1 歌手能力素质有待提高 | 第39-40页 |
5.1.2 创作单—化和音乐题材的贫乏 | 第40页 |
5.1.3 缺乏有效的传播体系 | 第40页 |
5.1.4 国外对中国文化存在误解 | 第40-41页 |
5.2 中国流行音乐跨文化传播策略 | 第41-47页 |
5.2.1 重视音乐人才,建全人才培养体制 | 第41-42页 |
5.2.2 打造多元化的跨文化传播主体 | 第42-43页 |
5.2.3 提高跨文化传播内容的多样性 | 第43-44页 |
5.2.4 突出受众主体地位,细化受众群体 | 第44-45页 |
5.2.5 多种媒介综合运用,实现多维度跨文化传播 | 第45-46页 |
5.2.6 规范流行音乐产业相关政策与产业环境 | 第46-47页 |
6 总结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