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6页 |
| 1 副猪嗜血杆菌概述 | 第12-14页 |
| 1.1 副猪嗜血杆菌的培养特性 | 第12-13页 |
| 1.2 副猪嗜血杆菌病 | 第13页 |
| 1.3 副猪嗜血杆菌的血清型 | 第13-14页 |
| 2 副猪嗜血杆菌的致病机制及毒力因子 | 第14-19页 |
| 2.1 副猪嗜血杆菌的致病机制 | 第14-16页 |
| 2.2 副猪嗜血杆菌的毒力因子 | 第16-19页 |
| 3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方法 | 第19-23页 |
| 3.1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诊断 | 第19-20页 |
| 3.2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 | 第20-23页 |
| 4 副猪嗜血杆菌的疫苗研究 | 第23-24页 |
| 5 总结 | 第24-26页 |
| 参考文献 | 第26-36页 |
| 第二章 副猪嗜血杆菌不同血清型稳定表达蛋白的筛选及鉴定 | 第36-54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7-45页 |
| 1.1 材料 | 第37页 |
| 1.2 方法 | 第37-45页 |
| 2 结果 | 第45-49页 |
| 2.1 目的基因的PCR扩增与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45-47页 |
| 2.2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与鉴定 | 第47-48页 |
| 2.3 小鼠多抗效价的测定 | 第48页 |
| 2.4 稳定表达蛋白的western-blot鉴定 | 第48-49页 |
| 3 讨论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第三章 副猪嗜血杆菌稳定表达蛋白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流行病学调查 | 第54-72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5-58页 |
| 1.1 材料 | 第55页 |
| 1.2 方法 | 第55-58页 |
| 2 结果 | 第58-68页 |
| 2.1 3种稳定表达蛋白与副猪嗜血杆菌全菌裂解物ELISA结果的比较 | 第58-60页 |
| 2.2 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及条件优化 | 第60-65页 |
| 2.3 临界值的确定 | 第65页 |
| 2.4 特异性试验 | 第65-66页 |
| 2.5 重复性试验 | 第66页 |
| 2.6 MnSOD蛋白间接ELISA方法与全菌裂解物检测抗体水平的比较 | 第66-67页 |
| 2.7 副猪嗜血杆菌流行病学调查 | 第67-68页 |
| 3 讨论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 第四章 副猪嗜血杆菌重组亚单位疫苗候选因子的筛选 | 第72-88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73-78页 |
| 1.1 材料 | 第73页 |
| 1.2 方法 | 第73-78页 |
| 2 结果 | 第78-83页 |
| 2.1 三株副猪嗜血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78-79页 |
| 2.2 抗体水平的检测 | 第79-80页 |
| 2.3 细胞因子水平的检测 | 第80-82页 |
| 2.4 攻毒后保护率 | 第82-83页 |
| 3 讨论 | 第83-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 全文总结 | 第88-90页 |
| 致谢 | 第90-9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92-94页 |
| 附录 常用试剂的配制 | 第94-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