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42页 |
1 红斑丹毒丝菌与猪丹毒概述 | 第14-16页 |
1.1 红斑丹毒丝菌 | 第14-15页 |
1.2 猪丹毒 | 第15-16页 |
2 猪丹毒杆菌的分离、鉴定与分子生物学分型方法 | 第16-20页 |
2.1 猪丹毒杆菌的分离 | 第16页 |
2.2 猪丹毒杆菌的鉴定 | 第16-18页 |
2.3 猪丹毒杆菌的分子分型 | 第18-20页 |
3 猪丹毒杆菌的致病机制研究 | 第20-25页 |
3.1 猪丹毒杆菌的毒力 | 第20-24页 |
3.2 猪丹毒杆菌的感染途径 | 第24-25页 |
4 猪丹毒杆菌的防控及菌株致弱方法 | 第25-29页 |
4.1 药物治疗 | 第25页 |
4.2 疫苗预防 | 第25-27页 |
4.3 环境控制 | 第27页 |
4.4 致弱方法 | 第27-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42页 |
第二章 猪丹毒杆菌的分离和鉴定 | 第42-6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3-47页 |
1.1 材料 | 第43页 |
1.2 实验动物 | 第43页 |
1.3 细菌的分离培养与保存 | 第43页 |
1.4 细菌的spaA基因高变区序列分析 | 第43-44页 |
1.5 细菌的血清型鉴定 | 第44页 |
1.6 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 | 第44-46页 |
1.7 吖啶橙敏感性试验 | 第46页 |
1.8 小鼠致病试验 | 第46页 |
1.9 药敏试验 | 第46-47页 |
2 结果 | 第47-54页 |
2.1 细菌培养特性和形态特征 | 第47-48页 |
2.2 分离株的命名、PCR鉴定和432 bp-spaA基因高变区序列分析 | 第48-50页 |
2.3 小鼠致病试验 | 第50-51页 |
2.4 血清型鉴定和吖啶橙敏感性 | 第51-52页 |
2.5 猪丹毒杆菌临床分离株的PFGE分型 | 第52-53页 |
2.6 药敏试验 | 第53-54页 |
3 讨论 | 第54-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第三章 猪丹毒杆菌分离株的致弱及其致弱株的特性鉴定 | 第60-7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2页 |
1.1 材料 | 第61页 |
1.2 实验动物 | 第61页 |
1.3 强毒株的致弱 | 第61页 |
1.4 小鼠致病试验 | 第61页 |
1.5 致弱株的spaA基因高变区序列分析 | 第61-62页 |
1.6 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 | 第62页 |
1.7 药敏试验 | 第62页 |
1.8 全自动生化反应分析 | 第62页 |
2 结果 | 第62-69页 |
2.1 致弱过程中各代次菌株的吖啶橙敏感性、镜下形态变化和spaA高变区序列分析 | 第62-64页 |
2.2 强弱菌株生长曲线和CFU测定 | 第64-65页 |
2.3 各代次菌株的PFGE图谱 | 第65-66页 |
2.4 小鼠致病试验 | 第66-67页 |
2.5 药敏试验 | 第67页 |
2.6 全自动生化反应结果 | 第67-69页 |
3 讨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第四章 猪丹毒杆菌的致病特性研究 | 第74-8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5-78页 |
1.1 材料 | 第75页 |
1.2 菌株、细胞和试验动物 | 第75页 |
1.3 猪丹毒杆菌强、弱毒株感染小鼠 | 第75-76页 |
1.4 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分离、总RNA提取和cDNA合成 | 第76页 |
1.5 小鼠脾淋巴细胞细胞因子的检测 | 第76-77页 |
1.6 猪丹毒杆菌的荧光标记 | 第77-78页 |
1.7 猪肺泡巨噬细胞对猪丹毒杆菌的体外吞噬 | 第78页 |
2 结果 | 第78-81页 |
2.1 猪丹毒杆菌强、弱毒株感染小鼠对其脾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78-80页 |
2.2 猪肺泡巨噬细胞对猪丹毒杆菌强、弱毒株的吞噬能力比较 | 第80-81页 |
3 讨论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第五章 猪丹毒不同形式菌苗的免疫特性研究 | 第88-9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89-91页 |
1.1 材料 | 第89页 |
1.2 实验动物 | 第89页 |
1.3 猪丹毒杆菌纯度检验 | 第89-90页 |
1.4 猪丹毒不同形式菌苗的制备 | 第90-91页 |
1.5 小鼠免疫保护试验 | 第91页 |
1.6 间接ELISA测小鼠血清抗体 | 第91页 |
2 结果 | 第91-94页 |
2.1 猪丹毒杆菌纯度检验 | 第91-92页 |
2.2 小鼠免疫保护试验 | 第92-93页 |
2.3 各试验组小鼠抗体水平的ELISA检测 | 第93-94页 |
3 讨论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8页 |
全文总结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10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02-104页 |
附录 | 第104-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