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工程论文--农业机械及农具论文--种植机械论文--栽植机论文

基于TRIZ理论的移栽末端执行器设计与优化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0页
    1.1 引言第11页
    1.2 移栽机国内外研究发展概况第11-13页
        1.2.1 国外移栽机研究发展概况第11-12页
        1.2.2 国内移栽机研究发展概况第12-13页
    1.3 移栽末端执行器国内外研究发展概况第13-15页
        1.3.1 国外移栽末端执行器研究发展概况第13-15页
        1.3.2 国内移栽末端执行器研究发展概况第15页
    1.4 TRIZ理论概述及其在机械产品设计中应用第15-17页
        1.4.1 TRIZ理论概述第15-16页
        1.4.2 TRIZ理论在机械产品设计中应用概况第16-17页
    1.5 研究目标和内容第17-20页
        1.5.1 课题研究目标第17页
        1.5.2 主要研究内容第17-20页
第二章 移栽末端执行器结构设计第20-34页
    2.1 设计要求第20页
    2.2 基于TRIZ理论的整体方案设计第20-25页
        2.2.1 物质-场分析第20-21页
        2.2.2 取苗方式设计第21-22页
        2.2.3 整体结构形式分析第22-25页
        2.2.4 工作过程及主要特点第25页
    2.3 具体设计部分第25-29页
        2.3.1 数学模型建立第25-28页
        2.3.2 结构尺寸确定第28页
        2.3.3 驱动装置选定第28-29页
    2.4 整体模块化设计建模第29-33页
        2.4.1 模块化设计介绍第29-30页
        2.4.2 移栽指针模块第30-31页
        2.4.3 驱动及传动模块第31页
        2.4.4 分度装置模块第31-32页
        2.4.5 总体装配第32-33页
    2.5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移栽末端执行器静、动态特性分析第34-49页
    3.1 静态特性分析第34-40页
        3.1.1 静力学分析基础第34页
        3.1.2 有限元分析原理第34-35页
        3.1.3 有限元模型建立第35-38页
        3.1.4 移栽末端执行器静力分析第38-40页
    3.2 动态特性分析第40-48页
        3.2.1 虚拟样机动力学分析基础第40-41页
        3.2.2 虚拟样机模型建立分析过程第41-43页
        3.2.3 移栽指针轨迹分析第43-46页
        3.2.4 移栽指针运动特性分析第46-48页
    3.3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四章 移栽末端执行器模态特性仿真与实验研究第49-58页
    4.1 移栽末端执行器模态特性仿真研究第49-50页
        4.1.1 模态分析基础第49页
        4.1.2 模态特性仿真结果第49-50页
    4.2 移栽末端执行器模态特性实验研究第50-56页
        4.2.1 实验对象与目的第50-51页
        4.2.2 实验仪器第51-52页
        4.2.3 实验准备第52-54页
        4.2.4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第54-56页
    4.3 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分析第56-57页
    4.4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五章 移栽末端执行器的移栽过程实现第58-68页
    5.1 移栽试验台总体结构第58-59页
    5.2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第59-61页
        5.2.1 控制系统硬件组成第59页
        5.2.2 控制系统硬件选用第59-61页
    5.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第61-67页
        5.3.1 电气原理图第61-62页
        5.3.2 控制策略第62-63页
        5.3.3 控制程序编制第63-65页
        5.3.4 上位机软件编制第65-67页
    5.4 移栽过程第67页
    5.5 本章小节第67-68页
第六章 移栽末端执行器的优化第68-78页
    6.1 移栽指针夹持角度优化第68-70页
    6.2 连接杆材料优化第70-72页
    6.3 移栽末端执行器工作模态分析及固定盘结构优化第72-77页
    6.4 本章小节第77-78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78-80页
    7.1 论文总结第78-79页
    7.2 工作展望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5页
致谢第85-87页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拟南芥HY1启动子分析及小麦HO-1参与缓解糊粉层的PCD
下一篇:电喷镀镍—磷—氮化硼复合镀层工艺及其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