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1.1 海洋真菌 | 第11-13页 |
1.1.1 海洋真菌的多样性 | 第11-12页 |
1.1.2 海洋真菌的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1.3 海洋灰绿曲霉及灰绿霉素A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 真菌发育 | 第13-18页 |
1.2.1 真菌的无性发育 | 第13-15页 |
1.2.2 真菌的有性发育 | 第15-16页 |
1.2.3 影响发育的因素 | 第16-18页 |
1.3 真菌的发育与次级代谢之间的关系 | 第18-20页 |
1.3.1 Velvet家族蛋白 | 第18-19页 |
1.3.2 LaeA调控蛋白 | 第19-20页 |
1.4 构巢曲霉alcR-alcA系统 | 第20-21页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1-22页 |
第2章 海洋灰绿曲霉无性发育相关基因的克隆鉴定与序列分析 | 第22-36页 |
2.1 前言 | 第22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2.2.1 菌株和质粒 | 第22页 |
2.2.2 实验所用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 第22页 |
2.2.3 主要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第22-23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3-26页 |
2.3.1 灰绿曲霉的基因组提取 | 第23页 |
2.3.2 简并PCR | 第23-24页 |
2.3.3 染色体步移 | 第24页 |
2.3.4 灰绿曲霉RNA抽提 | 第24-25页 |
2.3.5 RNA中残留DNA的去除和逆转录PCR | 第25-26页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6-33页 |
2.4.1 AgfluG、AgbrlA、AgabaA、AgwetA和AgvosA基因克隆 | 第26-30页 |
2.4.2 基因内含子的鉴定及序列分析 | 第30-33页 |
2.4.3 AgfluG,AgbrlA,AgabaA,AgwetA和AgvosA进化树的构建 | 第33页 |
2.5 小结 | 第33-36页 |
第3章 盐度胁迫下海洋灰绿曲霉的发育表型、基因转录及产物合成分析 | 第36-46页 |
3.1 前言 | 第36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36-37页 |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36页 |
3.2.2 培养基 | 第36-37页 |
3.2.3 菌株培养及保存条件 | 第37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7-39页 |
3.3.1 灰绿曲霉菌落形态观察 | 第37页 |
3.3.2 灰绿曲霉分生孢子计数 | 第37页 |
3.3.3 灰绿曲霉无性发育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分析 | 第37-38页 |
3.3.4 灰绿霉素A测定 | 第38-39页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9-44页 |
3.4.1 灰绿曲霉菌落形态 | 第39-40页 |
3.4.2 灰绿曲霉分生孢子计数 | 第40-41页 |
3.4.3 无性发育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分析 | 第41-43页 |
3.4.4 灰绿霉素A的合成 | 第43-44页 |
3.5 小结 | 第44-46页 |
第4章 AgB14菌株的构建 | 第46-55页 |
4.1 前言 | 第46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46-47页 |
4.2.1 实验菌株和质粒 | 第46页 |
4.2.2 实验试剂及试剂盒 | 第46页 |
4.2.3 培养基 | 第46-47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7-50页 |
4.3.1 实验引物 | 第47页 |
4.3.2 质粒PZBr-part的构建策略和AgB14菌株获得的原理 | 第47-49页 |
4.3.3 灰绿曲霉原生质体制备与转化 | 第49-50页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0-53页 |
4.4.1 质粒PZBr-part的构建 | 第50-51页 |
4.4.2 AgB14菌株的筛选 | 第51-53页 |
4.5 小结 | 第53-55页 |
第5章 AgB14菌株表型及灰绿霉素A合成分析 | 第55-64页 |
5.1 前言 | 第55页 |
5.2 实验材料 | 第55-56页 |
5.2.1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55页 |
5.2.2 培养基 | 第55-56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56-57页 |
5.3.1 WT和AgB14菌株菌落表型 | 第56页 |
5.3.2 荧光观察 | 第56页 |
5.3.3 不同MM培养基下AgbrlA,AgabaA和AgwetA的转录情况 | 第56页 |
5.3.4 WT和AgB14菌株的菌丝形态 | 第56-57页 |
5.3.5 WT和AgB14菌株灰绿霉素A测定 | 第57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57-62页 |
5.4.1 WT和AgB14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下的形态 | 第57-59页 |
5.4.2 绿色荧光观察 | 第59页 |
5.4.3 WT和AgB14菌株在不同碳源下AgbrlA,AgabaA和AgwetA的转录情况 | 第59-61页 |
5.4.4 WT和AgB14菌株在液体种子培养基中菌丝生长形态 | 第61页 |
5.4.5 WT和AgB14菌株灰绿霉素A合成量的对比 | 第61-62页 |
5.5 小结 | 第62-6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4-65页 |
6.2 创新点 | 第65页 |
6.3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