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符号说明 | 第8-13页 |
第—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第一章 圆环病毒REP基因与编码蛋白的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 鸭圆环病毒病理学特征及其REP基因序列特点 | 第13-14页 |
2 REP蛋白特点 | 第14-15页 |
2.1 REP蛋白组成 | 第14-15页 |
2.2 REP蛋白空间结构 | 第15页 |
2.3 REP蛋白细胞定位 | 第15页 |
3 REP蛋白功能 | 第15-16页 |
3.1 REP蛋白与DNA的结合 | 第16页 |
3.2 REP蛋白在病毒复制过程中的作用 | 第16页 |
4 试验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17-57页 |
第二章 DUCV的REP蛋白N糖基化位点突变株的构建 | 第17-28页 |
1 材料 | 第17-18页 |
1.1 病毒/质粒/菌株 | 第17页 |
1.2 试验试剂 | 第17页 |
1.3 试验仪器 | 第17-18页 |
1.4 试验用试剂盒 | 第18页 |
1.5 试验动物 | 第18页 |
2 试验方法 | 第18-24页 |
2.1 引物设计 | 第18-19页 |
2.2 DuCV REP蛋白N-糖基化位点突变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19-23页 |
2.2.1 PCR反应 | 第19-20页 |
2.2.2 PCR产物的回收 | 第20页 |
2.2.3 PCR产物的酶切连接 | 第20-21页 |
2.2.4 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1页 |
2.2.5 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细胞 | 第21页 |
2.2.6 突变产物的鉴定 | 第21页 |
2.2.7 二聚体突变质粒的构建 | 第21-23页 |
2.2.8 重组质粒的测序分析 | 第23页 |
2.3 动物试验 | 第23页 |
2.4 样品采集 | 第23页 |
2.5 检测 | 第23-24页 |
2.5.1 血液中病毒DNA的抽提 | 第23页 |
2.5.2 血液中病毒DNA的PCR鉴定 | 第23-24页 |
3 试验结果 | 第24-26页 |
3.1 突变质粒的构建和鉴定 | 第24-25页 |
3.2 PCR鉴定结果 | 第25-26页 |
4 讨论 | 第26-27页 |
5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DUCV的REP蛋白N-糖基化位点对病毒增殖的影响 | 第28-50页 |
1 试验材料 | 第28页 |
1.1 病毒/质粒/菌株 | 第28页 |
1.2 试剂盒 | 第28页 |
1.3 试验动物 | 第28页 |
1.4 试验仪器 | 第28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8-33页 |
2.1 动物感染样品的准备 | 第28-29页 |
2.2 动物感染试验及样本采集 | 第29页 |
2.3 样品的处理 | 第29页 |
2.4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不同组织中病毒DNA的含量 | 第29-32页 |
2.4.1 荧光定量PCR标准质粒的构建 | 第29-31页 |
2.4.2 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31-32页 |
2.4.3 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组织中病毒DNA的含量 | 第32页 |
2.5 免疫组化法检测不同组织中病毒含量 | 第32-33页 |
2.5.1 兔抗鸭圆环病毒Cap蛋白IgG的纯化 | 第32页 |
2.5.2 条件优化 | 第32页 |
2.5.3 特异性试验 | 第32-33页 |
2.5.4 免疫组化试验 | 第33页 |
3 试验结果 | 第33-47页 |
3.1 荧光定量PCR标准质粒的构建 | 第33-35页 |
3.1.1 Rep全长片段的扩增 | 第33页 |
3.1.2 重组质粒p-Rep的鉴定 | 第33-34页 |
3.1.3 标准曲线 | 第34页 |
3.1.4 重复性试验 | 第34-35页 |
3.1.5 特异性试验 | 第35页 |
3.2 不同组织中病毒DNA含量的荧光定量PCR检测 | 第35-39页 |
3.2.1 肝脏 | 第36页 |
3.2.2 脾脏 | 第36-37页 |
3.2.3 胸腺 | 第37-38页 |
3.2.4 哈德氏腺 | 第38页 |
3.2.5 法氏囊 | 第38-39页 |
3.3 免疫组化检测不同组织中病毒含量 | 第39-47页 |
3.3.1 条件优化 | 第39页 |
3.3.2 特异性试验 | 第39页 |
3.3.3 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 | 第39-47页 |
4 讨论 | 第47-49页 |
5 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DUCV REP蛋白N-糖基化位点对该病毒致病性的初探 | 第50-57页 |
1 试验材料 | 第50页 |
1.1 病毒/质粒/菌株 | 第50页 |
1.2 试剂盒 | 第50页 |
1.3 试验动物 | 第50页 |
2 试验方法 | 第50-51页 |
2.1 动物感染样品的准备 | 第50页 |
2.2 动物感染实验及样本采集 | 第50页 |
2.3 组织病理学观察 | 第50-51页 |
2.3.1 载玻片和盖玻片的处理 | 第50页 |
2.3.2 组织病理学观察 | 第50-51页 |
3 试验结果 | 第51-55页 |
3.1 临床症状 | 第51页 |
3.2 剖检观察 | 第51-52页 |
3.3 组织病理学观察 | 第52-55页 |
4 讨论 | 第55-56页 |
5 小结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录 | 第64-84页 |
作者简介 | 第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