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食用菌简介 | 第10-11页 |
1.2 重金属的概念及危害 | 第11-14页 |
1.2.1 铅及其对人体的危害 | 第12-13页 |
1.2.2 镉及其对人体的危害 | 第13页 |
1.2.3 汞及其对人体的危害 | 第13-14页 |
1.3 食用菌重金属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食用菌栽培中重金属污染来源分析 | 第15-17页 |
1.4.1 空气 | 第15页 |
1.4.2 水 | 第15页 |
1.4.3 土壤 | 第15-16页 |
1.4.4 栽培基质 | 第16-17页 |
1.5 食用菌对重金属的吸收累积规律的研究 | 第17-18页 |
1.5.1 不同种类食用菌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不同 | 第17页 |
1.5.2 子实体不同部位重金属的含量 | 第17页 |
1.5.3 不同食用菌对不同重金属元素的富集不同 | 第17-18页 |
1.5.4 食用菌不同潮次的子实体中重金属含量 | 第18页 |
1.5.5 食用菌对培养基中有害重金属的吸收富集规律 | 第18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邯郸地区主要食用菌重金属含量调查及评估 | 第20-3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2.1.1 材料 | 第20页 |
2.1.2 方法 | 第20-22页 |
2.1.3 重金属污染评价标准 | 第22页 |
2.1.4 重金属接触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 第22-23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3-29页 |
2.2.1 食用菌中的重金属含量分析 | 第23-26页 |
2.2.2 食用菌重金属污染评价 | 第26页 |
2.2.3 食用菌途径摄入重金属的人体健康风险分析 | 第26-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平菇对铅、镉和汞的吸收富集 | 第30-3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3.1.1 菌株 | 第30页 |
3.1.2 栽培料 | 第30页 |
3.1.3 主要试剂 | 第30页 |
3.1.4 出菇试验 | 第30页 |
3.1.5 检测方法 | 第30-31页 |
3.1.6 数据处理 | 第3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5页 |
3.2.1 平菇对栽培料中铅的吸收富集 | 第31-32页 |
3.2.2 平菇对栽培料中镉的吸收富集 | 第32-33页 |
3.2.3 平菇对栽培料中汞的吸收富集 | 第33-34页 |
3.2.4 平菇对3种重金属的吸收富集对比 | 第34-35页 |
3.3 讨论与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灵芝和猴头菇对铅、镉和汞的吸收富集 | 第36-54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4.1.1 菌种制作 | 第36页 |
4.1.2 制作栽培料 | 第36页 |
4.1.3 接入菌种 | 第36页 |
4.1.4 出菇管理 | 第36页 |
4.1.5 采收子实体 | 第36页 |
4.1.6 子实体和培养料消解 | 第36-37页 |
4.1.7 重金属含量测定 | 第37页 |
4.1.8 数据处理 | 第37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7-52页 |
4.2.1 日本赤灵芝对栽培料铅、镉和汞的吸收富集 | 第37-41页 |
4.2.2 美国灵芝对栽培料铅、镉和汞的吸收富集 | 第41-44页 |
4.2.3 灵芝草对栽培料铅、镉和汞的吸收富集 | 第44-47页 |
4.2.4 三种灵芝对三种重金属吸收富集对比 | 第47-49页 |
4.2.5 猴头菇对栽培料铅、镉和汞的吸收富集 | 第49-5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作者简介 | 第60-61页 |